《中醫詞典》解釋「五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椎
五椎為人體部位名,屬脊柱之一,指第五胸椎。《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提及:「五椎下間主肝熱。」意指第五胸椎下方的穴位區域與肝熱證候相關,為針灸治療肝系疾病的重要取穴依據。
在中醫經絡理論中,脊柱不僅為支撐軀幹的結構,更與督脈密切相聯。督脈統攝一身之陽氣,而五椎所在之處,鄰近心俞、神道等要穴,其氣血運行與肝、心等臟腑功能相互影響。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肝氣鬱滯或肝火上炎,可反映於五椎周邊出現壓痛或異常反應,故臨床可透過觸診或針刺此處調理肝病。
此外,五椎與臟腑背俞穴相應。背俞穴為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特定穴位,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旁,而五椎則側重於肝熱實證的表現。針刺「五椎下間」時,多配合瀉法以清肝泄熱,適用於目赤、脅痛、煩躁等肝火上炎之症。
從解剖位置觀之,第五胸椎與心肺功能亦有間接關聯,因胸椎神經分支聯絡胸腔臟器,中醫認為其氣機升降可影響肝肺協調。例如肝氣犯肺之咳逆,或木火刑金之咯血,亦可參考五椎周邊穴位進行辨治。
綜言之,五椎在中醫診療中兼具定位與治療意義,需結合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以釐清其臨床應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