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走」詳解

「五走」為中醫理論中闡述五味(酸、苦、甘、辛、咸)與人體臟器組織之間特定歸屬關係的重要概念,源自《黃帝內經》,尤見於《靈樞》篇章。此學說揭示五味攝入後,其性味特性會優先作用於相應的臟腑與形體組織,進而影響氣血津液的輸布與功能平衡。

經典文獻論述

  1. 《靈樞·九針》提出:「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說明五味各有所趨,直接影響筋、氣、血、骨、肉等生理結構。
  2. 《靈樞·五味》進一步區分五藏與五體的對應關係:「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腎。」《素問·至真要大論》亦載類似內容,將「先走」記為「先入」,二者義理相通,強調五味對五藏的親和性。

五味所走的臟器與機理

  1. 酸走筋,先入肝
    酸味具收斂之性,與肝藏「主疏泄」的功能相制約。肝主筋,故酸味過度攝取易使筋脈拘急;適度則能養肝柔筋,如白芍味酸,可養血舒筋。
  2. 苦走血,先入心
    苦味性降,能泄熱、燥濕。心主血脈,苦味過盛易傷心血,如黃連瀉心火;適量則助心氣清降,如蓮子心清心除煩。
  3. 甘走肉,先入脾
    甘味緩和補益,與脾藏「主運化」相應。過食甘味易滯塞脾胃,致肌肉鬆弛;適當則滋養肌肉,如甘草、大棗補脾和中。
  4. 辛走氣,先入肺
    辛味發散行氣,肺主氣司呼吸。辛味過度耗散肺氣,如辣椒辛熱傷津;合理運用可宣肺通竅,如生薑、薄荷散風解表。
  5. 咸走骨,先入腎
    咸味軟堅下行,腎主骨生髓。咸味攝取過量損傷腎氣,反致骨痿;適量則助腎藏精,如牡蠣咸寒,潛陽益腎。

中醫理論延伸

「五走」學說不僅闡明五味與形體的關係,更體現「五味合五藏」的整體觀。臨床上,醫師常藉此調配藥食,如肝血不足者佐酸味入肝,腎虛者輔咸味入腎,以達「五味所入,各歸所喜」之效。此外,《素問·五藏生成論》提及「色味當五藏」,將五色、五味與五藏結合,進一步強化中醫「天人相應」的辨治思維。

此理論亦反映「過猶不及」的平衡思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警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強調五味調攝需合宜,方能維繫藏腑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