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午後昏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午後昏蒙

基本概念

午後昏蒙為中醫眼科證候名詞,指患者在午後時分出現視物模糊、視覺不清之症狀。該證首見於明代醫家徐春甫所著《古今醫統大全》,屬於中醫「目昏」範疇之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病因病機

此證主要由陰血不足、氣血失和所致。其發病機理可分述如下:

  1. 陰虛血燥:陰液虧虛不能上濡目絡,導致目失所養而視物不清。
  2. 氣血失調
  • 午時陽氣漸衰,陰氣始生,血屬陰,氣屬陽
  • 午後陽氣收斂,若氣虛則不能推動血行上榮於目
  • 血液至午後趨於內斂,若陰血本虛則目部更失濡養
  1. 經氣運行不暢:目絡氣血運行受阻,"滯而不行",尤以午後陽明經氣偏旺之時更顯。

臨床表現

  • 主要症狀:每日午後時分(約未時至申時)出現視物模糊,如蒙薄霧
  • 伴隨症狀:
    • 可能伴有目乾澀
    • 輕微眼疲勞感
    • 午後精神不振
  • 特點:
    • 晨起視物清晰
    • 症狀隨日落後可能自行緩解
    • 無明顯目赤腫痛

辨證分型

  1. 氣虛血弱型

    • 視昏伴氣短乏力
    • 面色晄白
    • 舌淡脈細弱
  2. 陰虛內熱型

    • 視昏兼有五心煩熱
    • 顴紅盜汗
    • 舌紅少苔脈細數
  3. 氣滯血瘀型

    • 視昏且目脹
    • 情志不舒時加重
    • 舌暗或有瘀斑

治療原則

內治法

  1. 滋陰養血

    • 藥用:熟地黃、當歸、白芍、枸杞子
    • 方劑:歸芍地黃丸加減
  2. 益氣生血

    • 藥用:黃耆、黨參、白朮
    • 方劑:回陽湯(原方出自《古今醫統》)加減,可酌加蔓荊子、升麻
  3. 調和陰陽

    • 藥用:女貞子、旱蓮草
    • 方劑:二至丸合四物湯

經絡調理

  • 可取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穴位
  • 常用穴位:太溪、三陰交、光明

古籍記載

《古今醫統大全·眼科》記載:

「午後目昏者,因陰虛不足,滯而不行,血至午後則斂,而氣不充其血,故令目昏。宜滋陰養血,兼以益氣。」

《證治準繩·七竅門》亦論及:

「午後目昏,責在氣血,陽不統陰,當調營衛。」

與其他目證鑑別

  1. 青盲:視力漸降,不分晝夜,多由肝腎精虧或氣血兩虛所致。

  2. 視瞻昏渺:視物模糊,多有痰濕或血瘀病機,無明顯時間規律。
  3. 雀目:特指黃昏至夜間視物不清,與肝血不足、腎精虧虛相關。

相關理論基礎

午後昏蒙現象與中醫時間醫學理論相關:

  • 午後屬未、申時,與陽明經、膀胱經當令時段相應
  • 「陽明為目之下網」,陽明經氣血不足可影響目視
  • 申時膀胱經主令,與腎相表裡,腎精虧虛亦可累及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