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武(王獻)>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武王獻

武王獻,字大器,明代山西介休人。其人性聰敏,篤孝親之志,因母患宿疾,久醫不效,遂發憤研習醫道。初潛心攻讀《內經》、《難經》等醫典,歷時三載,然自覺脈理未精,復遠行訪師,得高人指授,終貫通脈法精微。其醫術特重診脈,臨證多能洞悉病機,尤擅治疑難雜症,用藥不囿常規,而注重因證施治,每獲奇效。

武王獻不僅醫術精湛,更嚴謹擇徒傳技,嘗著文訓誡子孫,若非深明醫理、懷濟世之心者,不可輕言習醫,足見其重德慎術之風。其子惟真承襲家學,行醫不計酬報,仁心為懷;孫鳴岡亦克紹箕裘,醫名遠播,一門三代皆以醫術聞名於世。

學術貢獻與脈法特色

武王獻之脈學師承名門,強調「四診合參」,尤重脈診與病機之對應。其臨證常以脈象析病源,如:

  • 浮脈主表證,然久病見浮,或為虛陽外越;
  • 沉脈多屬裏證,卻需辨其有力無力,分虛實之異;
  • 滑脈常見於痰濕、食滯,亦主孕脈,須結合望診互參。
    此類辨析,顯其深得《內經》「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之旨。

治法與用藥特點

其治病注重「標本兼顧」,尤善攻補兼施。如治虛勞夾痰者,不拘泥於溫補,常佐化痰通絡之品;遇熱鬱內閉之證,則輕清透發,避用苦寒傷正。此靈活思路,反映出明代醫家融合金元四大家學說之特色,兼取丹溪養陰、東垣補土之長。

家學傳承與影響

武王獻一門醫術,雖未見專著傳世,然其診脈心法與辨證思路,透過家傳實踐,體現明代民間醫學重實證、輕空談之風。其告誡子孫「明理方可習醫」之訓,亦與當時醫家如李時珍、張景岳等提倡的「醫者須通儒理」思潮相呼應,彰顯醫道與人文並重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