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武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武台

1. 頭面部望診部位
武台為中醫小兒頭面部望診的重要部位之一,位於耳前銳發下方,平耳殼根前方,相當於和髎穴處。此區域在診察小兒疾病時,常與其他面部望診部位(如太陽、太陰、文台等)相互參照,以判斷病情深淺及熱證演變。

據《奇效良方》記載,若小兒面部太陽脈現紅色延伸至太陰,提示內外俱熱;若此熱象進一步連及文台,則表示熱極未解;當病勢發展至武台時,則可能預示病情轉劇,漸生變證。此處的色澤、形態變化(如紅赤、青黯或浮腫)對辨識外感、內熱或驚風等證候具有參考價值,尤適用於小兒急症與熱性病的早期診斷。

2. 推拿穴位別稱
在推拿學中,武台亦稱「虎角」,屬小兒特定穴位。其定位與頭部望診之武台不同,具體位於耳前髮際,近顳部區域。此穴常運用於小兒推拿手法中,主治驚風、頭痛、高熱等症,多與其他穴位(如天庭、天門)配伍使用,以清熱鎮驚或疏風解表。操作時以指端按揉或輕掐,手法需柔緩,因小兒經絡敏感,過度刺激易生不適。

中醫理論延伸
武台在中醫理論中屬「望診」與「經外奇穴」的結合體現。其診斷意義源自「面部應臟腑」學說,認為頭面部特定區域能反映經絡氣血狀態及相應臟腑病變。而作為推拿穴位,則歸於「經外奇穴」範疇,展現中醫「以痛為腧」的取穴思路。歷代醫家對武台的應用,強調其在小兒科「易觀察、易施術」的特點,尤其於急症處理時,可快速協助辨證與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