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武之望>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武之望(?-1629年),字叔卿,號陽紆,明代關中(今陝西臨潼)人。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為關中儒學名士,性恭謹而不阿附,正直而不抗厲。因幼年體弱多病,遂潛心鑽研醫學,自《黃帝內經》以下至金元諸家醫典皆熟稔貫通,尤精於婦科證治。

醫學成就與著作

武氏以王肯堂《證治準繩·女科》為本,重加考訂編次,於天啟六年(1626年)撰成《濟陰綱目》五卷。此書博採歷代婦科名家論述,門類分明,方劑詳備,尤重臨床實用,對經、帶、胎、產諸疾論治尤為精審。書中融匯張仲景、朱震亨、薛己等醫家學說,並參以己見,如強調婦人以血為本,調經當注重肝脾,產後病多慮虛瘀並存等觀點,對後世婦科發展影響深遠。

同年,武氏復纂《濟陽綱目》一百零八卷,廣集內、外、五官諸科證治精要,與《濟陰綱目》相配,體現「陰陽二儀並育」之旨。其書按病證分類,引述劉完素、李杲等醫家學說,並載瘡瘍、急救等治法,為明代綜合性醫著之鉅製。另著有《疹科》(又稱《慈幼綱目》)一卷,專論小兒疹病,惜已散佚。

學術特色

武氏治醫注重辨證與方藥結合,於《濟陰綱目》中首創以「綱目」體例統攝婦科諸證,每病先列總論闡明病機,再分述具體證型與治方,如崩漏分氣虛、血熱、血瘀三綱,下繫對應方藥,體現「因證制方」思維。其論胎前產後,強調「氣血調和」為關鍵,善用四物湯為基礎加減化裁,反映明代婦科重視補益的學風。

《濟陽綱目》則顯其博通諸科之能,書中載錄大量外科方劑,如黃連解毒湯加減治癰疽,並雜揉針灸、導引等治法,展現明代醫家「內外並治」的臨床取向。武氏著述以實用性見稱,二書皆為後世醫家所重,清代《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條理秩然,足資考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