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戊癸化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戊癸化火

戊癸化火為中醫運氣學說中的專有名詞,用以闡述五行與天干之間的化生關係。根據《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載:「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此理論揭示,每逢天干為戊或癸的年份,其歲運屬火,自然界及人體的氣候、生理變化均受火行特性主導。

理論基礎

在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中,十天干與五行相配,分屬木、火、土、金、水五運。其中,戊屬陽土,癸屬陰水,二者相合則化為火運。此現象稱為「化氣」,展現五行間「相剋相化」的動態關係:土(戊)本克水(癸),然水得土制而化生火性,猶如濕土鬱蒸而生熱火,自然界中濕熱交蒸可蘊發炎上之氣,故以火運為統。

火運之年特徵

火運主歲時,氣候與病機特點如下:

  1. 氣候表現

    • 火性炎上,故歲火太過則「赫曦」之氣盛行,易現炎熱乾燥之象;若火運不及,則「伏明」當令,熱力不足,反見寒溫失序。
    • 司天之氣若為少陰君火或少陽相火,則火勢更盛;若逢太陽寒水司天,則可抑火之亢。
  2. 人體影響

    • 火運太過:易引發心火亢盛、煩躁不寐、瘡瘍腫毒等症,或耗傷肺金而見咳喘。
    • 火運不及:心陽不振,可見胸悶氣短、畏寒肢冷;或因火不生土,脾失健運而腹瀉納呆。

臨床應用

中醫強調「天人相應」,火運之年調治需注重:

  • 用藥取向:火亢者宜咸寒瀉火(如石膏、知母),火弱者宜甘溫益氣(如人參、黃芪)。
  • 臟腑調攝:火對應於心,然火能生土,故亦需顧護脾胃,防火盛灼津或火弱土衰。

此理論統合天干化運與五行生剋,為中醫預測疾病趨勢及制定防治策略之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