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戊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戊己中醫釋義
戊己為十天干中之第五與第六位,古人以干支配屬五行、臟腑及時間節律,於中醫理論中具特殊生理病理意義。
一、天干五行屬土
戊己皆屬土行,然分陰陽:
- 戊土為陽土,其性剛燥,主運化,應於足陽明胃經。《靈樞·經脈》載胃經「多氣多血」,戊日氣血偏旺於此經,故《內經》強調「陽明為中土,萬物所歸」。
- 己土為陰土,其性柔潤,主統血,內合足太陰脾經。《素問·太陰陽明論》言脾「為胃行其津液」,己日氣血灌注於脾經,助其運化之功。
二、臟氣法時之應
《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揭示戊己日與脾胃經氣盛衰相應:
- 戊日胃經當令:陽明經氣旺盛,消化機能強健,此時調理胃脘脹滿、消穀善饑等陽明實證效果尤著。
- 己日脾經主時:太陰經氣充盈,水穀精微輸布得力,針對脾虛濕困、氣血不足之證,可借己日氣血趨勢強化補益。
三、經脈氣血流注
子午流注學說中,戊己對應脾胃二經開穴時辰:
- 戊時(辰時,7-9時)氣注胃經,如足三里等穴此時針灸可激發胃氣。
- 己時(巳時,9-11時)氣注脾經,三陰交、公孫等穴此時調刺能增強健脾之效。
四、臨牀應用延伸
- 戊己丸方義:傳統方劑戊己丸(黃連、吳茱萸、白芍)取戊己命名,既應脾胃五行,亦寓調和肝脾(木土關係)之意。
- 五運六氣推演:戊年為火運太過,己年屬土運不及,脾胃病變易受運氣影響,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論戊年「胃疸」、己年「飧泄」等證候特徵。
此天地人相應之理,體現中醫「天人合一」之整體觀,亦為時間醫學應用之肇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