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辨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辨脈詳論

瘡瘍辨脈乃中醫外科診斷之重要法門,專論瘡瘍疾患所現諸般脈象,為歷代瘍科醫家臨證辨治之關鍵依據。此診法源遠流長,至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與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瘍醫》始成系統,詳述瘡瘍脈象二十五種,其中尤以浮、沈、遲、數、滑、澀、大、小八脈最為常見,各具深意。

瘡瘍常見脈象精析

浮脈

未潰之時見浮脈,主表證在衛分,邪氣初客肌表;若潰後反見浮脈,則為正氣外泄之兆,衛陽不固。浮而有力者為實邪在表,浮而無力者為氣虛外越。

沈脈

瘡瘍未潰而脈沈,示邪氣深伏,病位在裏;潰後見沈脈,乃餘毒內蘊之象,多因排膿未盡或毒邪內陷所致。沈而有力為實邪內結,沈而無力為正虛邪戀。

遲脈

未潰之際脈遲,多屬寒邪凝滯或陽氣虛弱;潰後見遲,則為膿毒外泄後正氣耗傷之候。遲而有力為寒實,遲而無力為虛寒。

數脈

瘡瘍未潰脈數,示熱毒熾盛,病勢方張;若數而兼洪,則為膿已成之徵。潰後脈數不退,多因毒邪未清或陰虛內熱,預後多不良。

滑脈

未潰滑脈主痰熱壅盛,氣血充實;潰後見滑,則為虛熱未清或餘毒未盡。滑而數者熱盛,滑而緩者痰濕。

澀脈

未潰澀脈為氣機鬱滯,經絡不通;潰後見澀,乃營血虧虛,難以濡養瘡口。澀而有力為氣滯血瘀,澀而無力為血虛失榮。

大脈

瘡瘍未潰脈大,示邪盛正實,正邪交爭劇烈;潰後脈大不減,則為病進之兆,或餘毒復熾。大而有力為實熱,大而無根為虛陽外越。

小脈

無論潰前潰後,小脈皆主氣血兩虛。未潰見小脈而瘡勢反盛,多屬正虛邪實;潰後脈小為氣血耗傷,難以生肌斂口。

瘡瘍脈象演變規律

瘡瘍病程中脈象變化頗具規律:未潰之前,邪氣壅盛,多現有餘之脈,如浮、數、滑、大等實脈;已潰之後,毒隨膿泄,正氣受損,則常見虛、弱、細、緩等不足之脈。然臨證亦有不循常例者:

  • 脈證不符:若瘡勢熾盛而反見虛脈,多屬毒邪內陷,正不勝邪;若潰後膿泄而反見實脈,恐有餘毒未清或復感外邪。
  • 合脈辨證:瘍科尤重脈象相兼,如浮數並見為風熱在表,沈遲同現為寒邪入裏,滑數共呈則痰熱交結。
  • 脈位差異:瘍科診脈不僅取寸關尺三部,尤重「瘡脈」診法,即於瘡瘍附近經脈處切按,以察局部氣血變化。

特殊脈象與預後判斷

除前述八種常見脈象外,瘍科尚有諸多特殊脈象具有重要診斷價值:

  • 洪脈:未潰見之為熱毒壅盛,膿將成之兆;潰後突然洪大,須防毒邪走散。
  • 微脈:主氣血大虛,潰後見之多為正不勝邪,瘡難斂口。
  • 伏脈:邪毒深伏難出,常見於陰疽、流注等深部膿瘍。
  • 促結代脈:多見於瘡毒內攻,影響臟腑功能,尤須警惕毒邪攻心。

瘍瘍辨脈之妙,在於結合瘍形、瘍色、膿液性狀等,綜合判斷病機轉歸。如齊德之所言:「瘍科之脈,與內科同而不同,貴在知常達變。」王氏亦強調:「瘡瘍脈法,須辨陰陽虛實,察氣血盛衰,方能決死生,定治法。」此乃瘍科脈診之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