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物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物觸
物觸為中醫兒科病證名,指小兒因心志受逆、所欲不遂,導致心神耗散而出現的精神情志異常症狀。此症首載於《古今醫統》,強調小兒心性純真,若外在環境強行拂逆其情志,尤以鐘愛之物被奪或所求不得時,易使心神失守,氣機鬱滯,進而引發一系列形神失調之候。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小兒「心常有餘」,神氣未定,易受外物牽引。若驟然觸犯其心志,如強奪所愛、逼迫違願等,可致「神逐物遷」——即心神為外物所攝,無法內守。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旦心神散逸,則氣血失調,輕則鬱結不舒,重則神機失用,表現為精神昏憊、肢體懈怠等症。此病機與情志致病的「七情內傷」理論相通,然小兒臟腑嬌嫩,較成人更易因情志逆亂而致病。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神識恍惚,默然不語,或精神萎靡如醉狀,伴四肢鬆軟無力(「四肢垂嚲」),甚者面色青白,狀類中惡(類似急性情志休克)。部分患兒可兼見不思飲食、睡眠不安,或突然啼哭不止。此症發作多與情志刺激直接相關,且症狀起伏明顯,有別於外感六淫或飲食內傷所致之病。
辨證要點
- 情志誘因:發病前必有明確的情志拂逆史,如強行制止其玩耍、奪取心愛物件等。
- 神形異常:以神志昏蒙、肢體懈怠為主症,無明顯發熱、嘔瀉等外感或脾胃症狀。
- 脈舌特徵:脈多弦細或沉伏,舌質可偏紅,苔薄白或少苔,反映氣機鬱滯或心陰受損。
治療原則
傳統治法注重「調暢情志,安和心神」。可選用疏肝解鬱、寧心安神之方藥,如甘麥大棗湯加減,或配合輕清宣透之品如合歡皮、鬱金等。若兼見驚惕不安,可佐以龍骨、牡蠣以鎮攝浮越之神氣。另可透過言語開導、返還原物等方式助其心神歸位,符合《內經》「精神進,志意治」之旨。
此外,古代醫家亦強調「防勝於治」,主張順應小兒天性,避免強制觸逆,以護其「稚陽之心」。此觀念與現代兒童心理學中「情感需求」之重視不謀而合,體現中醫「形神合一」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