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誤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誤搐

病證名,首見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幼幼集成》。此證乃因傷寒病誤治,致使外邪鬱遏於內,不得宣散,繼而引發壯熱抽搐之候。

病因病機
誤搐多由外感傷寒初期,醫者誤用寒涼、攻下或過汗等治法,導致表邪未解,反遭抑遏,邪熱內陷,鬱閉經絡。熱極生風,風火相煽,擾動肝木,故而出現筋脈拘急、手足抽搐之象。

臨床表現

  1. 壯熱不退:邪熱鬱積,體溫持續升高,面赤氣粗。
  2. 抽搐動風:四肢攣急,甚則角弓反張,目睛上視。
  3. 神識昏蒙:熱擾心神,可見煩躁譫語,或昏沉嗜睡。
  4. 舌脈特徵:舌質紅絳,苔黃燥或焦黑,脈象弦數或洪大。

證候辨析
誤搐與他證之抽搐有別。其關鍵在於「誤治」所致,病機重在邪熱鬱閉,與小兒急驚風之痰熱內閉,或慢驚風之脾虛肝亢有所不同。此證多見於傷寒傳變階段,屬熱病變證範疇。

治法與方藥
清熱熄風、透邪外達為要,可選用:

  1. 羚角鉤藤湯:清肝熱、熄風定搐,佐以菊花、桑葉輕清透邪。
  2. 白虎湯合紫雪丹:若熱熾陽明,加石膏、知母清氣分熱,紫雪丹開竅鎮痙。
  3. 風藥引邪外出:如薄荷、蟬蛻,助邪從表解,避免涼遏。

此證危急,須辨明邪鬱深淺,用藥宜速忌遲,若熱深厥深,更當細審陰陽。歷代醫家強調,傷寒誤治易生變端,臨證當慎察病機,以防邪陷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