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誤吞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誤吞針
誤吞針指不慎將針狀異物吞入體內,滯留於咽喉或消化道,為中醫古籍所載之急症,首見於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卷六。此症多因針灸、縫紉或日常不慎所致,針體鋒利,易刺傷黏膜經絡,甚則內陷臟腑,致氣血瘀滯,引發「哽喉」「內傷」之變。
古籍治法考據
古代醫家取針之法,首重「磁石引針」。《口齒類要》載:「磁石磨如棗核大,鑽眼,以線穿令吞喉間,針自引出。」此法源於磁石(即天然磁鐵,性味辛鹹寒,歸肝腎經)具吸鐵之性,能牽引針體隨線而出。另《本草綱目》提及磁石「治鐵物入瘡」,延伸其療效。若針已入腹,則需配合藥餌。《聖濟總錄》推崇「蓖麻油導下」,以其滑利之性助異物排出;或投「潤腸通絡湯」(含當歸、火麻仁等),調理腸腑氣機,促針下行。
辨證與機理
中醫認為誤吞針之害,在於其「金性剛銳」,易傷絡脈。若滯咽喉,可阻礙氣機升降,症見胸悶、咽痛,屬「喉痹」範疇;若陷腸胃,則刺傷血絡,致腹痛、便血,歸於「內傷積滯」。診時須辨針位:喉間者,可用「探吐法」激嘔吐反射;已入胸腹者,則憑脈象(如弦急示氣滯,澀脈主血瘀)斷其傷損程度。
外治法與藥用
除磁石外,古籍亦錄「蠶豆韭菜法」:取生韭菜與整粒蠶豆同嚼吞服,借纖維纏裹針體,護腸道而緩下。此法契合「以柔制剛」之理,然需體實者用之。若針久留成瘡,《外科正宗》建議內服「托裏消毒散」,解毒生肌,防癰疽之變。
針藥相須之論
誤吞針雖為外傷,然調治需內外兼顧。明代《醫學入門》強調「針滯氣血,必先和營」,故後期常輔以「四物湯」加丹參、紅花養血活血,或「香砂六君子湯」健脾行氣,助臟腑復常。此症治法,足見中醫「異病同治」之妙,融合物理取異與藥理調和之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