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誤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誤下(誤用瀉下法)
誤下為中醫治療學術語,泛指醫師未能辨明證候而誤用瀉下法治療不當瀉下之病症。此法不僅無助於病情,反可能損傷正氣,導致病邪內陷或變生他證,屬治療失誤之一。《傷寒論》對此有明確記載,如太陽病本屬表證,當以汗法解之,若誤用下法,則易引邪入裡,造成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等變證。
誤下的病機與表現
-
表證誤下
- 《傷寒論》指出,太陽病(如桂枝湯證)屬外感表證,當以發汗解表為治。若誤用瀉下,使邪氣內陷陽明或太陰,可能導致「協熱下利」(表邪未解而兼見熱性下利)或「心下痞硬」(氣機阻滯於胃脘)。
- 例如原文所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即為表證誤下後脾陽受損,運化失職而泄瀉不止。
-
裡證誤判
- 若本屬虛寒或陰虛內熱之體,誤用寒下或峻下藥(如大承氣湯),可能加重陽氣虛衰或陰液耗損,出現腹脹、肢冷、脈沉微等裡虛寒證。
- 若濕熱內蘊未成實者,過早攻下則濕熱膠結難解,反致纏綿難愈。
誤下的典型變證
誤下後常見以下病理轉歸:
- 邪陷少陽:表邪因下法內傳少陽,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小柴胡湯證)。
- 熱結旁流:下後津傷,燥屎內結而反見下利清水(大承氣湯證)。
- 虛寒下利:誤下傷脾陽,轉為太陰病「自利不渴」之證(理中湯證)。
- 心下痞證:邪熱與水飲或痰濕互結,阻塞中焦氣機,形成「瀉心湯類」證候(如半夏瀉心湯)。
誤下與治法關聯
中醫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誤下後需辨變證而施救:
- 若表邪未盡而裡虛,可選桂枝人參湯(解表溫裡)。
- 若邪陷少陽,宜和解樞機(柴胡類方)。
- 若寒熱錯雜致痞,則平調寒熱(瀉心湯法)。
此外,《金匱要略》亦載有婦人瘀血證誤下後「腹滿不減」之例,說明誤下之變證需結合具體病機調整治法。
歷代醫家見解
-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反復強調「下之慎之」,尤指太陽病及三陰病不可妄下。
- 吳鞠通於《溫病條辨》指出濕溫病「下之則洞瀉」,提醒濕邪黏滯非燥結者禁用下法。
總括而言,誤下之害在於違背「因勢利導」原則,臨床須嚴守辨證,區分表裡虛實,方可避免貽誤病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