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之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之氣
五之氣為中醫理論中「主氣」的第五階段,出自《素問·六微旨大論》。此氣對應陽明燥金,主司秋分後60日又87.5刻,涵蓋秋分至小雪的時段,並包括寒露、霜降、立冬三個節氣。在此期間,自然界呈現燥金當令的特性,氣候趨向涼燥,萬物收斂,陽氣漸消,陰氣漸長。
五之氣的理論基礎
中醫的「主氣」理論將一年分為六個階段,每階段由一組特定的氣(風、熱、火、濕、燥、寒)主導,稱為「六氣」。五之氣位居第五,屬陽明燥金,與六經中的陽明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相應。此時氣候乾燥涼爽,大地呈現肅殺之象,人體亦隨之調整,陽氣內斂,陰液易耗。
五之氣與人體關係
- 陽明經的影響:
陽明燥金主令時,人體的陽明經氣旺盛。若外感邪氣,易出現燥邪傷肺或腸胃津虧之證,如乾咳、皮膚乾燥、便秘等。 - 氣機收斂:
五之氣階段,自然界氣機由疏泄轉為收斂,人體的氣血運行亦趨向內藏。此時養生宜順應「收」的原則,避免過度耗散陽氣。 - 燥性特質:
「燥」為五之氣的主要特徵,易傷人體津液。中醫認為「燥勝則乾」,可能表現為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毛枯槁等。
五之氣與節氣關聯
五之氣跨越秋分至小雪,具體包含以下節氣:
- 寒露:露氣寒冷,燥金之氣漸顯,人體需防涼燥侵襲。
- 霜降:天氣轉冷,大地凝霜,陽明燥金之氣達到頂峰。
- 立冬:冬季伊始,陰氣漸盛,燥金之氣逐漸轉為太陽寒水(終之氣)。
中醫調養要點
在五之氣期間,需注重潤燥保津,飲食可適量選用甘潤之品,如梨、百合、芝麻等。同時,因陽明經與脾胃相關,宜保持脾胃功能平穩,避免過食辛辣香燥之物耗傷陰液。
五之氣作為主氣循環的重要環節,反映了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其理論不僅與氣候變化相關,亦深刻影響人體的生理與病理表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