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辨經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辨經絡
瘡瘍辨經絡乃中醫外科診法之一,首載於明代申斗垣所著《外科啟玄》卷一。此法根據瘡瘍所發部位與經絡在人體之循行分布,辨明其屬何經絡,從而指導分經用藥,此為中醫外科「辨證論治」之重要環節。
經絡氣血與瘡瘍特性
中醫認為,十二經絡氣血之多寡各異,此差異直接影響瘡瘍之發展與癒後。《外科啟玄》指出:
- 陽明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瘡瘍生於此經部位者,因氣盛能托毒外出,故易於收口。
- 太陽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與厥陰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多血少氣。瘡瘍發於此二經者,因血多氣少,難以托毒,易致瘡勢下陷,治療當注重「托里」,如選用黃耆、人參等益氣托毒之品。
- 少陽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少陰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及太陰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多氣少血。瘡瘍生於此三經者,因陰血不足,瘡口難斂,治療宜側重「補陰養血」,如當歸、熟地黃等。
引經藥與定向治療
辨明瘡瘍所屬經絡後,可選用相應之「引經藥」,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提升療效。例如:
- 太陽經:羌活、藁本
- 陽明經:升麻、白芷
- 少陽經:柴胡
- 太陰經:蒼朮
- 少陰經:細辛
- 厥陰經:川芎、青皮
此即「瘡瘍隨經用藥」之原則,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治療思想。
臨床意義
瘡瘍辨經絡不僅有助於判斷病情發展趨勢(如易斂或易陷),更能指導用藥方向,使治療更具針對性。此診法結合「局部辨證」與「整體觀念」,展現中醫外科「內外兼治」之特色,對癰疽、疔瘡等外科疾患之診療具有重要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