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指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指骨

五指骨,又稱錘骨,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屬掌骨範疇,指手掌部連接腕骨與指骨的五根長形骨骼。依據中醫骨傷科理論,五指骨分佈於手掌,自拇指至小指依次為第一至第五掌骨,各骨近端與腕骨相銜,遠端則與指骨相連,構成手掌之骨性支架,主司抓握、屈伸等運動功能。

中醫理論與五指骨之关联

  1. 經絡循行: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與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皆循行於手掌及指部,五指骨為經氣流通之重要樞紐。若骨位不正或氣血瘀滯,可影響經絡運行,致相應臟腑功能失調。
  2. 傷科辨治:中醫骨傷科視五指骨為「跌撲損傷」常見患處,若因外力導致骨錯縫(關節微錯位)或骨折,可透過手法復位、夾縛固定,並輔以活血化瘀藥物(如當歸、紅花)內服外敷,促進骨癒。
  3. 五臟相應:部分學派認為五指骨與五臟存在對應關係,如拇指掌骨屬、食指掌骨屬,臨床可結合觸診判斷臟腑虛實,作為針灸或推拿之參考。

解剖特徵
五指骨體呈稜柱形,分底、體、頭三部分:

  • :近端膨大,與腕骨成關節(如第一掌骨與大多角骨構成拇指腕掌關節)。
  • :中部細長,指屈肌腱附著其掌側。
  • :遠端半球形,與近節指骨基底相接,形成掌指關節。

此骨性結構在筋傷脫骱(關節脫位)時易受影響,尤以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如「本奈氏骨折」)為骨傷科常見症候。中醫傳統以「摸、接、端、提」等手法整復,強調「筋骨並重」之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