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指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指節

定位與解剖
五指節為推拿特定穴位,分佈於手部五指的關節橫紋處。具體位置包括:

  1. 拇指:指間關節背面橫紋
  2. 其餘四指(食、中、無名、小指):近端指間關節(即第一指間關節)背面橫紋
    此穴群屬經外奇穴,未歸屬於傳統十四經脈,但在小兒推拿及成人手法治療中應用廣泛。

中醫理論與功能

  1. 祛風化痰

    • 五指節位於四肢末梢,為「十二經脈之交會」,尤其與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關係密切。透過刺激此穴,可宣通肺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消散風邪、化解痰濁,適用於外感風寒或痰濕內阻之證。
    • 小兒推拿中常配以「清肺經」「運八卦」等手法,加強化痰止咳之效。
  2. 通關開竅

    • 中醫認為「四末為陰陽之會」,五指節作為肢端要穴,能調和陰陽、開泄閉阻。如《釐正按摩要術》所言,此穴可「通關膈閉塞」,對氣機壅滯所致的神昏、胸悶、呃逆等症,具疏通作用。
    • 臨牀手法以捻轉、掐揉為主,刺激量宜稍重,以激發經氣。
  3. 蘇醒人事

    • 五指節與心包經絡相連,心包代心受邪,故掐按此穴能醒神開竅,用於急症暈厥或神識昏蒙時的輔助操作。

操作手法與配伍

  • 基礎手法:以拇指指甲掐揉或拇指指腹按壓,每穴操作30秒至1分鐘,力度以局部酸脹為度。
  • 配伍應用
    • 外感咳嗽:配「天突」「膻中」以寬胸理氣。
    • 痰濕中阻:加「豐隆」「足三里」以健脾化痰。
    • 小兒驚風:配合「老龍」「十宣」增強鎮驚效果。

歷史淵源
清代《釐正按摩要術》明確記載五指節的定位與功效,列為小兒推拿要穴。其後歷代醫家擴展至成人急症與雜病治療,成為手部調氣的重要節點。

補充說明:五指節的刺激能間接影響手部六經皮部,調節相應臟腑功能,體現中醫「整體觀」與「遠治作用」的理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