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治

氣候五治

在中醫理論中,「五治」首先指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的正常氣候變化規律。《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記載:「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此處強調了順應五季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五季氣候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

  • 春屬木,主生發
  • 夏屬火,主蕃秀
  • 長夏屬土,主化育
  • 秋屬金,主收斂
  • 冬屬水,主閉藏

人體氣血運行與五季變化相應,若違逆季節氣候特點,則易導致陰陽失調、氣血紊亂,病邪由內而生。醫者若不能辨明五季氣候之常變,則難以有效防治疾病。

治法五治

在治療學上,「五治」指五種基本治療法則,出自《內經》:

  1. 和治:調和陰陽、調和氣血,適用於陰陽失調但未至偏盛偏衰的狀態。如小柴胡湯之和解少陽。
  2. 取治:攻取邪氣,針對邪實之證,如汗吐下三法直取病邪。取治強調祛邪外出,如發汗解表、通腑瀉下等法。
  3. 從治:順從病情假象而治,又稱「反治」。如真寒假熱用熱藥(四逆湯)、真熱假寒用寒藥(白虎湯)。此乃順其假象而治其本質。
  4. 折治:抑制病勢,克制亢盛。如用苦寒藥折其火熱(黃連解毒湯)、用重鎮藥折其陽亢(鎮肝熄風湯)。
  5. 屬治:根據病所歸屬而治,包括:
    • 臟腑歸屬(如肝病治肝)
    • 經絡歸屬(如足太陽經病取委中穴)
    • 五行歸屬(如培土生金法)

此五種治法體現了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特點,臨床需根據病情單用或配合使用。例如外感表寒裡熱證,可同時取治(發汗解表)與折治(清瀉裡熱)。

五治與治則關係

五治理論與中醫基本治則相貫通:

  • 「和治」對應「調和陰陽」
  • 「取治」、「折治」體現「祛邪」
  • 「從治」反映「治病求本」
  • 「屬治」實踐「三因制宜」

歷代醫家發展五治理論,如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將和治發展為和法,取治延伸出攻下法,從治深化為反治法,皆為臨證重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