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痔論述

五痔為中醫肛門疾患之總稱,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其分類系統實可溯源至馬王堆漢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歷代醫家在臨床辨證中,將肛門痔疾依其形質特徵與病理表現歸納為五類,形成完整理論體系。

分類辨證

  1. 牡痔
    特徵為痔核突出如乳頭狀,質地堅實。病機多屬大腸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於肛門。《外科正宗》描述其「形如牛奶」(牛奶頭狀),發作時伴隨腫痛,甚則破潰滲血。在經絡辨證中,與足太陽膀胱經氣血失調相關。
  2. 牝痔
    《醫宗金鑒》稱「肛邊生瘡」,特徵為痔核塌陷柔軟,常伴隨肛周濕癢滲液。病機屬脾虛濕盛,濕濁下注,甚則化熱生瘡。其形態學特點在《瘍醫大全》中被記載為「如蓮子形」,易發生感染化膿。
  3. 脈痔
    以痔核血絡顯露為特徵,《外科啟玄》指出「血箭痔」即屬此類。病機為血熱妄行,絡脈瘀結,多見便時射血如箭。在五運六氣理論中,此型與厥陰風木之氣過亢相關,好發於春令時節。
  4. 腸痔
    指痔核深藏於肛管內,《諸病源候論》稱為「肛門生鼠」狀如櫻桃。病機屬大腸氣機不利,穢濁內蘊。其特點為發作時肛門墜脹劇烈,《外科理例》記載可伴有「裡急後重」之感,類似現代醫學之內痔脫出。
  5. 血痔
    特徵性表現為單純性出血無腫塊,《黃帝內經太素》歸因於「營衛不利,經脈漏滲」。病機涉及心脾兩虛,統血失司,或陰虛血熱迫血妄行。出血特點在《證治準繩》中區分為「鮮紅者熱盛,淡紅者氣虛」。

病理機轉

五痔形成之根本在於陰陽氣血失調。從經絡學說而言,足太陽經別入肛中,督脈貫脊絡肛,若經氣不利則濁氣下墜。臟腑辨證多責之肺(主肅降)與大腸(傳導之官)功能失常,李東垣《脾胃論》更強調中氣下陷乃痔疾重要病機。在氣血辨證方面,《醫林改錯》提出「氣虛下陷」與「血瘀絡阻」兩大病理要素。

古籍發展

《五十二病方》已載「燔小隋石淬醯中,以熨牝痔」的外治法,顯示戰國時期對痔疾的治療已具備物理療法的概念。《神農本草經》首載槐實、蝟皮等痔疾專藥,晉代《肘後方》發展出針刺與結紮療法。至唐代,《外台秘要》匯集五痔熏洗方達四十餘首,宋代《太平聖惠方》更系統化內服與外治相結合的辨證體系。明清時期,以《外科正宗》陳實功「三品錠子」插藥療法最為突破,展現中醫痔科治療技術的精進歷程。

此五類痔證雖各具特徵,然臨床常見合併出現。《瘍科心得集》特別指出「牡牝合病」與「脈血交雜」的複合證型,在治療時需明辨標本緩急。此分類體系不僅體現中醫辨證的思維特點,更為歷代醫家提供臨床施治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