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寤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詳解】寤生

寤生,首見於《左傳·隱公元年》,為中醫婦產科與兒科之特殊術語,歷代醫家對其涵義多有拓展,今分述如下:

一、古義源流與多元詮釋

  1. 寐中產子說
    據《左傳》原義,指產婦於睡夢中分娩,醒後方覺。此現象或因產程短促、氣血調和,母體未受劇痛驚擾,然臨床較為罕見。
  2. 嬰兒睜目說
    部分醫籍載,嬰兒娩出時即能張目視物者稱「寤生」。中醫理論認為,此或與胎兒稟賦充足、肝竅(目為肝之竅)通利相關,屬先天精氣充盈之象。
  3. 逆生異常說
    即「逆產」,屬現代醫學「臀位分娩」範疇。《千金要方》等古籍將胎位不正、足先娩出等難產狀況歸於此類,強調氣血逆亂、胞宮失調為病機。
  4. 悶絕不啼說
    見於閻誠齋《臨證須知評知》,指新生兒娩出後氣息窒悶、不啼不哭。此與「寤」字本義「醒覺」相反,當屬假借之義,或與肺氣閉鬱、元神未蘇有關,需急施通絡開竅之法。

二、中醫理論探微

  • 臟腑氣機論
    《婦人大全良方》提出,寤生不同表現與母體肝腎功能密切相關:寐中產子者,肝血靜藏、任脈通暢;逆生者,多因衝任失調、胎氣逆衝。
  • 胎育辨證觀
    明代《景岳全書》進一步區分生理性寤生(如嬰兒睜目)與病理性寤生(如悶絕逆產),前者為「稟賦異稟」,後者則屬「產難變證」,當分而治之。

三、歷代醫家見解匯要

醫家 著作 主要觀點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歸類「產難候」,強調胞絡瘀阻
張介賓 《類經》 釋為「寤寐失常,氣機錯逆」
沈金鰲 《婦科玉尺》 聯繫「胎驚」證治

此名詞之多重內涵,既反映古代醫家對分娩現象的細微觀察,亦體現中醫「同病異名」「異病同名」之辨證思維。後世臨床應用時,需結合具體脈證,不可執一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