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鶩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鶩溏,中醫證名,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洩鶩溏,名木斂。」其病機與臨床特徵主要與脾胃虛寒及大腸寒濕相關,茲分述如下:

病因病機

  1. 脾陽衰弱
    《金匱翼·洩瀉諸症統論》指出:「脾氣衰弱,不能分布,則津液糟粕並趨一竅而下。」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水穀精微與糟粕未能分化,水糞雜下而發為鶩溏。此與《金匱要略》「脾氣衰則鶩溏」之論相合。
  2. 大腸寒盛
    寒氣下迫大腸,陽氣不化,如《金匱翼》所述:「大腸有寒則鶩溏」,糞色青黑、澄徹清冷,乃陰寒內盛之象。此類患者多兼見小便清白、腹中冷痛等寒證表現。

臨床特徵

  • 糞質特性:糞水雜下,狀如鴨糞(鶩即家鴨),質地稀溏未結,色多青黑或淡黃。
  • 伴隨症狀:腹中隱痛、腸鳴漉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治療方藥

  • 溫補脾陽:張璐《張氏醫通》主張以「附子理中湯」為主方,取附子溫腎暖脾,乾薑溫中散寒,參、術、草健脾益氣,共奏溫陽止瀉之效。
  • 散寒化濕:若兼濕邪困脾,可佐以蒼朮、厚朴等燥濕之品;若腎陽亦虛,加肉桂、補骨脂以補火生土。

與相關證候鑑別

  • 寒泄:同屬寒性泄瀉,但鶩溏特重「水糞並下」之象,病位偏於大腸;寒泄則多泛指一切因寒所致之腹瀉,範圍較廣。
  • 飧泄:亦見完穀不化,然因肝脾不調或清陽不升所致,糞中多夾未消化食物,與鶩溏之水糞相混有異。

古籍補充
《醫宗必讀·泄瀉》進一步闡釋:「鶩溏者,寒濕內攻,脾陽不運,如鴨之便,水穀不分。」強調其病機核心為中焦虛冷,水濕不化,與現代中醫所論「五更瀉」中腎陽虛型有部分交叉,然鶩溏未必限於晨起發作。

此證常見於素體陽虛、久病傷陽,或過食生冷者,治療需緊扣「溫運」二字,以恢復中焦氣化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