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色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色黃

五色黃為中醫黃病二十八候之一,主要因脾熱導致周身發黃。根據《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記載,此證候不僅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更涉及脾熱移傳他臟,使體表及局部顯現對應臟腑之色,形成「五色」之變。其病機與五臟熱移密切相關,臨床表現隨熱傳之臟不同而異,茲分述如下:

  1. 脾熱移於肝
    脾熱傳肝,肝主青色,故患者可見眼目青黃、面色發青,舌下脈絡亦呈青色。肝氣鬱滯,進一步可致脅肋脹滿,脈象弦青。此證多因脾濕熱鬱久,木氣受克,肝膽疏泄失常所致。
  2. 脾熱移於心
    心主赤色,脾熱上擾心神,則身熱明顯,膚色赤黃,雙目紅赤而視物高舉,伴心腹脹滿。心火亢盛,脈象洪數而赤。此類證候常見於濕熱藴結,心神被擾,氣血燔灼之象。
  3. 脾熱移於肺
    肺主白色,熱邪犯肺,患者身熱而膚見黃白之色,舌下生白垢,或見痰涎黏稠。肺失清肅,可兼咳嗽氣促。此因脾濕熱上蒸,肺津受灼,形成痰熱膠結之候。
  4. 脾熱移於腎
    腎主黑色,脾熱下陷於腎,則身熱發黑黃,唇色黧黑,眼瞼深黃,舌下脈絡暗黑。腎陰受損,或見腰膝痠軟、小便不利。此證多屬濕熱傷陰,腎色外露之危重表現。

五色黃之辨證,須結合五臟所主之色與相應脈症,分析脾熱傳變之途徑。中醫治法上,首重清泄脾熱,兼調受累之臟,如瀉黃散清脾,配合龍膽瀉肝湯、導赤散、瀉白散或六味地黃丸等加減,隨證施治。此外,此證與「五疸」理論亦有相通之處,可互參《金匱要略》對黃疸之分類,深化對病機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