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色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色痢

五色痢,乃中醫痢疾證候之一,指下痢時排出之膿血糞便呈現多種顏色之病證。其病機涉及實證、虛證及虛實夾雜之不同情況,臨床辨證須細察痢色變化,方能準確認治。

病因病機

五色痢之成因主要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類:

實證

實證多因治療不當所致,如止澀過早,邪熱未能盡除;或攻下未淨,熱毒滯留腸中,使氣血壅滯,化腐成膿,導致痢下五色。此外,濕熱、疫毒積滯腸腑,亦可灼傷血絡,腐敗氣血而成膿血痢。

虛證

虛證則見於痢疾日久,臟腑氣血受損,尤其脾腎兩虛,中陽不振,氣化無權,水穀不化,氣血失攝,下焦不固,故見膿血夾雜,色澤不一。更有病情纏綿,正氣虛衰而餘邪未清,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痢色辨證

痢色變化直接反映病機深淺及臟腑氣血之狀態,不同色澤對應不同病證特點:

  1. 白色痢

    • 白痢色淺,多屬氣分病變,主病位較輕淺,為腸道脂膏受損,未及血分。
    • 若質稀薄,無熱感者,多屬寒證,因臟腑虛寒,運化失職,濕濁下注所致。
  2. 赤色痢

    • 赤痢色深,主熱迫血絡,血溢腸中。純赤痢者,往往熱毒燔灼,迫血妄行。
    • 鮮紅者多屬熱證,因火性急迫,血熱妄行;紫紅或暗紅者,則可能因熱毒瘀滯,或陰血虧損而變色。
  3. 紫紅色或紫白色痢

    • 痢色紫暗,多為血分病久,陰凝血敗之象。
    • 若見紫白相夾,則氣血俱傷,或因陽氣不足,血行不暢,鬱而化瘀。
  4. 黃色痢

    • 黃痢若穢濁臭穢,多屬濕熱壅滯腸腑;若淡黃不臭,甚或夾未化水穀,則為虛寒不化,脾陽不振。
  5. 黑色痢

    • 黑痢膿厚臭穢者,多屬火熱熾盛,熱毒腐敗血絡所致。
    • 若青黑腥薄,則為肝腎敗絕,陰寒內盛,臟氣衰敗之危象。

治法方藥

實證治法

實證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赤痢或赤多白少:宜銀查芩連湯,清熱涼血。
  • 黃痢:熱重者用葛根芩連湯,清解腸熱。
  • 綠痢:屬肝脾不和,濕熱偏盛,可用陳苓術芍甘連湯,疏肝健脾,清熱燥濕。

虛證治法

虛證宜溫補脾腎,固攝收澀。

  • 純白痢:屬寒濕者,可用姜苓術草湯理中湯溫中散寒;若脈沈遲,陽虛甚者,加附子以溫補命火。
  • 青黑痢:屬肝腎虛敗者,當補益肝腎,佐以固澀。

虛實夾雜治法

正虛邪戀者,宜攻補兼施,如銀查姜桂大黃湯,既清熱解毒,又兼顧脾陽。

辨證要點

臨床宜辨明初痢與久痢:

  • 初痢:多實證,脈實有力,宜清熱解毒、導滯通腑。
  • 久痢:多虛證,脈虛無力,宜補脾腎、固攝止痢。

總之,五色痢之辨證關鍵在察色審機,結合脈證,方能精準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