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色命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色命臟:中醫診斷學之五色與五臟相配理論

五色命臟乃中醫診斷學重要理論之一,出自《靈樞·五色》篇,闡述人體面部五色(青、赤、黃、白、黑)與五臟(肝、心、脾、肺、腎)之對應關係,為望診之核心內容。此理論不僅反映臟腑生理功能,更能於病理狀態時,透過色澤變化判別臟腑病變。

五色與五臟之配屬

1. 青色屬肝

肝主疏泄,藏血,為風木之臟。其色青,在病理情況下,青色多見於肝氣鬱結、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等證。如面見青灰,多為寒凝肝脈;小兒驚風可見眉間青紫;若兼見口唇青紫,則可能為氣滯血瘀之象。

2. 赤色屬心

心主血脈,為火臟。其色赤,正常時面色應紅潤有澤。若面赤過甚,多為心火亢盛或陰虛陽亢;若見顴部潮紅如妝,則可能為虛陽浮越之戴陽證;而面色紫暗,多與心血瘀阻相關。

3. 黃色屬脾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其色黃,正常人面色應為黃而隱紅(即「黃如蟹腹」)。病理性黃色可見於脾失健運、濕濁內停,如黃疸(陽黃與陰黃之分);面色萎黃多為氣血不足;黃而浮腫則屬脾虛濕盛。

4. 白色屬肺

肺主氣,司呼吸,其色白。正常面色應白裡透紅。若面色㿠白,多為肺氣虛寒或氣血兩虛;蒼白無華可見於大失血;白而浮腫則為陽虛水泛;若白如枯骨,則提示肺氣敗絕之危象。

5. 黑色屬腎

腎藏精,主水,為先天之本。其色黑,正常應黑而潤澤。若面色黧黑,多為腎陽虛衰或寒水泛濫;黑而乾焦屬腎陰枯涸;眼下黯黑常見於腎虛或瘀血內停。

理論之深入應用

五色命臟不僅用於望診,更與五行學說緊密結合,形成「五臟-五色-五方-五時」之整體觀。如春季屬木,應肝,故春季肝病易見青色;冬季屬水,應腎,腎病則易見黑色。

此外,《內經》強調「五色微診,可以目察」,指出色澤之明潤與枯槁浮沉與散摶,均可作為判斷病情輕重、預後吉凶之依據。如色澤明潤含蓄,為「胃氣」尚存,病輕易治;若色暗枯槁,則提示臟氣衰敗,病重難愈。

此理論於臨床須與四診合參,不可孤立視之。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李東垣等,皆善用五色辨證,豐富了中醫診斷學之內涵,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