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色五味所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理論中之「五色五味所入」探析
「五色五味所入」為中藥歸經理論之重要內容,乃古人基於五行學說,將藥物之色、味與五臟六腑相聯繫之系統歸納。此理論貫穿中醫辨證用藥思維,體現「天人相應」之整體觀,以下分述其要義:
一、五行框架與臟腑配屬
五行學說將自然界的「五色」(青、赤、黃、白、黑)與「五味」(酸、苦、甘、辛、鹹)分別歸屬木、火、土、金、水,並對應人體臟腑經絡系統:
- 色青,味酸,屬木:主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肝性條達,酸味能收能澀,故白芍、青皮等青赤色或酸味之藥,多用於疏肝斂陰。
- 色赤,味苦,屬火:主入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心主血脈,苦味能泄能燥,如丹參色赤、黃連味苦,皆可清心火、通血絡。
- 色黃,味甘,屬土:主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脾喜燥惡濕,甘味能補能和,如黃耆色黃、甘草味甘,具健脾和胃之效。
- 色白,味辛,屬金:主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肺主宣發,辛味能散能行,如石膏色白、麻黃味辛,可宣肺解表。
- 色黑,味鹹,屬水:主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腎主藏精,鹹味能下能軟,如熟地色黑、牡蠣味鹹,可滋腎潛陽。
二、理論淵源與臨床應用
此理論源自《黃帝內經》「五入」學說,《素問·宣明五氣》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後世醫家結合藥材形色進一步擴充,形成「色味歸經」之用藥準則。例如:
- 青色藥物:如柴胡、青蒿,多具疏肝解鬱或清熱之效。
- 白色藥物:如白朮、山藥,常入肺脾而益氣生津。
- 黑色藥物:如阿膠、何首烏,多滋補腎精。
然需注意,臨床用藥非僅憑色味斷定,須綜合四氣(寒熱溫涼)、藥性升降浮沉及配伍法則。如黃連雖味苦入心,但其性寒,故主治心火熾盛;紅花色赤,卻因活血之功而歸肝經。
三、學術爭議與現代探討
此理論為古經驗歸納,部分藥物之歸經與色味未盡相符。今人研究或從有效成分分析,如:
- 黃色藥物(如黃芩)含黃酮類,多具抗炎作用,與脾胃濕熱證候相關。
- 辛味藥物(如薄荷)含揮發油,可刺激黏膜而宣肺發汗。
然中醫用藥思維強調「取象比類」,五行歸經體系仍為理解藥性之重要門徑,然需結合辨證靈活運用,未可拘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