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色油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色油丹

五色油丹,又稱五色丹,是中國傳統醫學中記載的一種皮膚病症,最早見於南宋醫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此病症名因其臨床表現特徵而得名,意指皮膚出現多種顏色變化的丹毒樣病變。

病因病機

從中醫理論而言,五色油丹的發生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1. 風熱毒邪外襲:外感風熱之邪,與體內濕熱相搏,鬱於肌表
  2. 氣血失和:氣血運行不暢,營衛失調,導致皮膚色澤異常
  3. 脾胃濕熱: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職,濕熱內生,外發肌膚
  4. 肝鬱化火: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而化火,上攻頭面

臨床表現

五色油丹的主要症狀特徵為:

  • 皮膚突然出現紅腫熱痛,範圍較大
  • 病變部位可呈現多種顏色變化,或紅、或黃、或青、或紫、或黑
  • 患處皮膚或起水泡,或潰爛滲液
  • 常伴有發熱、頭痛、口渴等全身症狀

中醫辨證分型

根據中醫理論,五色油丹可分為以下證型:

  1. 風熱毒盛證:病起急驟,色紅腫痛明顯,伴發熱惡寒
  2. 濕熱蘊結證:病變處色黃,滲液較多,舌苔黃膩
  3. 氣血瘀滯證:病變處色紫暗,疼痛明顯,舌質暗紅
  4. 血熱毒熾證:病變迅速蔓延,色深紅或紫黑,高熱煩躁

古代醫籍記載

除《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外,五色油丹在歷代醫籍中亦有提及。《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五色丹者,其色或青、或黃、或赤、或白、或黑,皆由臟腑受邪不同所致。」明代《外科正宗》則指出此病「多因風濕熱毒,鬱於肌膚」引起。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五色油丹,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 清熱解毒: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方劑加減
  2. 涼血活血:配合牡丹皮、赤芍等藥物
  3. 祛風除濕:根據病情選用防風、白鮮皮等藥
  4. 外治法配合:可用金銀花、蒲公英等煎湯外洗

五色油丹作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其辨證治療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特色,對於理解古代中醫皮膚病學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