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疝詳述
五疝為中醫病名,泛指五類疝病症候之總稱,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其病因多緣於臟腑虛弱、飲食失節,致血氣失和,寒溫不調,氣機鬱滯,積聚成形而發。以下分述五疝特徵與中醫病機:
1. 石疝
屬寒凝氣滯之證。症見少腹硬滿,按之堅硬如石,痛引睪丸,遇寒加劇。病機為寒邪內侵,客於下焦,與陰寒之氣互結,阻滯肝經脈絡。古籍多責之「寒氣結聚,如石不動」(《聖濟總錄》),治法當溫經散寒,方選茴香橘核丸加減。
2. 血疝
因血瘀絡阻所致。特徵為少腹膨隆,皮色紫暗,痛如錐刺,夜間尤甚。多因跌僕損傷或情志鬱結,致肝經瘀血內停。《醫宗金鑒》稱「血瘀少腹,結而成疝」,治宜活血化瘀,方用少腹逐瘀湯合失笑散。
3. 陰疝
發於任脈與肝經虛寒。症見陰囊冷縮,隱痛綿綿,兼見腰膝痠軟。此因腎陽不足,寒濕下注,《張氏醫通》謂「陰疝者,虛寒自內生也」,當溫補肝腎,選用暖肝煎加吳茱萸、肉桂。
4. 妒疝
屬情志致病範疇。特徵為脹痛遊走無定,隨情緒波動而發作。病機為七情鬱結,肝氣橫逆,流竄經絡。《證治準繩》云:「妒疝多恚怒得之,氣結為患」,治需疏肝解鬱,方取天台烏藥散合柴胡疏肝散。
5. 氣疝
主因中氣下陷或肝鬱氣滯。表現為少腹墜脹,時有包塊突起,平臥可緩。朱丹溪言「氣疝者,氣虛而升降失司」,臨證分虛實:虛證宜補中益氣湯升提,實證用五磨飲子理氣。
五疝雖分證有別,然其共性在於肝經循行失調,與衝任二脈密切相關。治療除內服藥外,傳統外治法如艾灸關元、針刺大敦穴等,亦可配合運用。歷代醫家重視辨證施治,如《醫學綱目》強調「疝病當分寒熱虛實」,此乃臨證要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