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善

證名。指癰疽瘡瘍病程中出現的五種順證,首見於《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此五種順證為中醫外科判斷化膿性感染預後良否的重要依據,常與「七惡」或「五逆」並論,以辨病情之吉凶。歷代外科醫家雖對「五善」之具體內容表述略有差異,然核心要旨相通,茲詳述如下:

  1. 動息自寧,飲食知味
    患者氣息平穩,起居安適,無煩躁不安之情狀,且能正常進食,知曉食物滋味。此示脾胃功能未損,氣血生化有源,正氣尚足,可抗邪外出。
  2. 便利調勻
    大小便通暢,排泄物形色質地正常,無溏泄、祕結或穢濁異常。此反映臟腑氣機調和,尤以脾胃運化與大腸傳導功能健全為關鍵。
  3. 膿潰腫消,膿色鮮而不臭
    瘡瘍膿液排出順暢,腫脹隨之消退,且膿色鮮明(如黃白稠潤),無腥臭穢氣。此示邪毒隨膿而泄,氣血未見敗腐,瘡緣新肉易生。
  4. 神采精明,語音清朗
    患者神情清爽,目光有神,言語清晰有力。此為心神安定、臟腑精氣充旺之象,與「七惡」中神昏譫語、目光黯淡形成對比。
  5. 體氣和平
    整體氣色調和,無異常發熱、寒戰或虛羸枯槁之態。脈象緩和有力,四肢溫潤,顯示陰陽氣血趨於平衡,正氣漸復。

臨床意義
外科醫家認為,癰疽瘡瘍患者若具備上述三項善證,即屬「順證」,提示病情輕淺,毒邪易散,瘡口易斂,預後良好。此說與《外科正宗》「五善見三則吉」之論相合。然需注意,五善須綜合研判,不可孤立視之,且當與局部症狀(如瘡形、脈絡)互參,方得全面診斷。

學術淵源
「五善」之論奠基于宋代《太平聖惠方》,後世如《外科精義》、《醫宗金鑑·外科心法》等皆承其說,並進一步結合脈診與局部辨證,豐富判斷預後之體系。其理論根植於中醫整體觀,強調人體內外、氣血陰陽之動態平衡,為外科辨證論治之重要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