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傷考
五傷之說,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屬帶下三十六疾之重要範疇。巢元方於書中詳述其證,分為窮孔痛、中寒熱痛、小腹急牢痛、藏不仁、子門不正引背痛五類。此五者,皆與婦人任帶二脈失調、胞宮氣血壅滯密切相關。
窮孔痛者,所窮之「孔」當指陰戶。此證多因肝經濕熱下注,或寒客胞門,致陰戶疼痛,甚則牽連少腹。《婦人大全良方》言「陰中痛引少腹」,即此類證候。臨床常見帶下色黃稠黏,或兼見小便淋澀,脈多弦數。
中寒熱痛乃寒熱錯雜之候。巢氏所謂「中」者,應指衝任二脈所行之處。寒則收引,熱則壅滯,二者相搏,故見少腹時冷時熱,疼痛乍輕乍重。《金匱要略》有「婦人腹中諸疾痛」之論,可相參照。此證多因正虛邪戀,寒熱之邪乘虛客於胞絡。
小腹急牢痛以拘急堅滿為特徵。「急」言其痛勢緊迫,「牢」謂其痛處固著不移。此係衝脈氣逆,血結成瘀之象,常與《醫宗金鑑》所述「少腹如扇」證相似,多見於癥瘕積聚初起,或產後惡露不盡。
藏不仁者,「藏」當指胞宮。此證乃氣血虧虛,胞宮失養所致,表現為少腹麻木不仁,按之柔軟無力。李東垣《蘭室秘藏》論「婦人陰冷」有云「血氣不能榮養」,即此類機轉。
子門不正引背痛涉及胞宮位置異常。「子門」於《靈樞·水脹》中稱「子戶」,即胞宮門戶。此證多因帶脈弛緩,或產後調攝失宜,致胞宮位移,牽引腰背經脈。張景岳《景岳全書》謂「婦人小腹下垂,後引腰脊」,與此相符。
從病機論之,五傷總屬帶脈失約、衝任不固。蓋帶脈橫束腰腹,衝任主司胞宮,一有損傷,則氣血乖違。其治當循《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或溫通,或清利,隨證施治。後世《傅青主女科》於調經、止帶諸法多有發揮,可資借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