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溻漬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溻漬法是中醫的外治法之一,指以藥物煎湯後,乘熱濕敷,淋洗、浴漬或熏洗患部,以達到治療目的之方法。出自《外科精義》卷上。該法具有疏通腠理,調和氣血,祛邪消毒之作用,可用於外科瘡瘍及骨傷科諸多疾患。

如治瘡瘍初腫未潰的蔥歸溻腫湯,治諸瘡已潰的豬蹄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組成的熏洗劑以治療骨傷停瘀,用祛風除濕、溫經活絡藥治療痹證等。類似現代的水療法,屬當今物理療法之一種。

下面是《外科精義》卷上關於溻漬法的原文:

“溻漬法者,以藥物煎湯,乘熱濕敷,淋洗、浴漬或熏洗患部,以達到治療目的之方法也。其法有三:一曰溻漬,二曰淋洗,三曰浴漬。溻漬者,以藥液浸漬患部也。淋洗者,以藥液淋洗患部也。浴漬者,以藥液浸泡患部也。

溻漬法之功用,有疏通腠理,調和氣血,祛邪消毒之作用。可用於外科瘡瘍及骨傷科諸多疾患。如治瘡瘍初腫未潰者,用蔥歸溻腫湯;治諸瘡已潰者,用豬蹄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組成的熏洗劑以治療骨傷停瘀;用祛風除濕、溫經活絡藥治療痹證等。

溻漬法之禁忌,有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溻漬法之注意事項,有藥液溫度不宜過高,以免燙傷患部;藥液濃度不宜過大,以免刺激患部;溻漬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起皮膚過敏。

溻漬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外治法,具有良好的療效,但在使用時應注意禁忌和注意事項,以免發生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