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溻漬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溻漬法

溻漬法,又稱「溻洗法」或「溻敷法」,是中醫外治法之一,其法以藥物煎煮成湯液後,趁熱濕敷、淋洗、浸泡或熏蒸患處,藉此達到治療目的。此法源於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為中醫外科與骨傷科常用之治療手段,兼具疏通腠理、調和氣血、祛邪解毒之效,適用於瘡瘍腫毒及筋骨損傷等病症。

理論基礎

溻漬法之作用機制,主要基於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理論。藥液通過皮膚腠理吸收,直接作用於患部,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達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生肌收口等效果。《外科精義》載:「夫溻漬瘡腫之法,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顯示此法不僅外治,亦能調動體內正氣,助邪外出。

臨床應用

1. 瘡瘍初起

對尚未潰破之瘡瘍腫毒,可用辛散透表之品,如《外科正宗》之「蔥歸溻腫湯」,以蔥白、當歸等藥煎湯溻敷,促使瘡毒消散。蔥白辛溫,能通陽散結;當歸活血,共奏消腫散結之效。

2. 瘡瘍已潰

若瘡瘍已潰,膿血未淨,則當以祛腐生肌為主,如《外科精義》之「豬蹄湯」,以豬蹄、黃芩、黃連等煎湯浸洗,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濡養瘡面,促進新肉生長。

3. 骨傷瘀滯

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腫,常選用活血化瘀之品,如紅花、乳香、沒藥等煎湯溻漬,可助消散瘀血,緩解腫痛。

4. 痹證疼痛

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之痹證,如關節腫痛、活動不利,可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之藥,如艾葉、桂枝、羌活等煎湯熏洗,以溫通經絡,緩解痺阻。

現代意義

溻漬法與現代醫學之水療法(Hydrotherapy)類似,均藉由溫熱藥液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調節組織代謝。然中醫溻漬法更強調辨證選藥,針對不同病機配伍相應方劑,兼具物理治療與藥物治療之雙重效果,為中醫外治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