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病潮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病潮熱

病證名,首載於《普濟方》。此證成因源於胎兒在母腹期間,孕母曾患瘧疾,或受外感熱邪侵襲,致使胎兒受其病氣影響,出生後呈現潮熱之症。臨床特徵為熱發之前,先見身軀寒顫、牙關緊閉,其後熱勢如潮,定時而作,類似瘧疾之寒熱往來,然病根在胎中受邪,故歸類為「胎病」。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胎病潮熱屬「母子同病」之範疇。孕母若於妊娠期間感邪(如瘧疾或溫熱之邪),邪氣可通過經脈影響胎元,導致胎兒臟腑陰陽失調。熱邪潛伏於內,擾動營衛,致使出生後衛氣與邪相爭,表現為週期性寒熱交作。此病機關鍵在於「陰陽失和」,熱邪鬱伏少陽或陰分,故發熱如潮,伴見寒戰。

辨證論治
治療以「調和陰陽」為總則,重在疏解鬱熱、疏通少陽樞機。若熱邪偏重,可佐以清透伏熱之法,方選:

  1. 小柴胡湯加減:和解少陽,適用於寒熱往來、邪在半表半裏者,可酌加青蒿、黃芩以增清透之力。
  2. 青蒿鱉甲湯:適用於熱伏陰分、夜熱早涼,方中鱉甲、青蒿養陰透熱,引邪外出。
  3. 四逆散合芍藥甘草湯:若兼見肝氣鬱滯、筋脈拘急,可柔肝解鬱,緩和筋脈。

補充說明
此證與小兒「驚熱」「積熱」有別,後者多因飲食停滯或外感化熱所致,而胎病潮熱特重先天伏邪。古籍《幼科發揮》亦提及「胎毒發熱」,可與本病互參,然胎毒多兼見瘡瘍、口糜等症,治法側重清解胎毒。

附註
歷代醫家對胎病潮熱的論述,多強調「母病及子」的傳變關係,反映中醫「治未病」思想,主張孕母調攝為預防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