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病風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病風痰
胎病風痰,又稱「胎風痰證」,為中醫古籍記載之兒科病證,首見於《普濟方》。此症多因胎兒於母腹中時,孕母過食肥甘厚味、煎炸油膩之品,致使脾肺功能失調,痰濁內生,鬱久化風,形成「風痰」之邪,蘊積胎中,待嬰兒出生後發為病候。
病機特點
- 母體因素:孕母飲食不節,嗜食辛辣炙煿或油膩之品,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停,聚而為痰。
- 痰鬱化風:痰濁鬱久,阻滯氣機,影響肺氣宣降,且痰鬱可引動肝風,形成「風痰相搏」之勢。
- 胎稟受病:痰濁風邪透過母體氣血傳於胎元,致使胎兒臟腑氣機不調,風痰內伏。
臨床表現
- 眩暈臥怠:患兒常見精神萎靡、嗜臥難醒,或頭暈目眩。
- 嘔吐痰涎:動輒作嘔,吐出泡沫狀粘液或痰涎。
- 言語蹇澀:風痰阻絡,影響舌本,可致言語不利或發音不清。
- 癲癇發作:若風痰上擾清竅,可能引致驚搐、癇證,甚則突然昏仆、四肢抽搐。
治療原則
依據中醫辨證論治,胎病風痰當以清熱涼膈、消風化痰為主,兼顧調暢氣機。常用治法如下:
- 清熱化痰:選用黃芩、梔子、貝母等清泄鬱熱,化解痰濁。
- 息風定驚:如鉤藤、天麻、僵蠶等平肝息風,防風、蟬蛻疏風透邪。
- 健脾理肺:茯苓、陳皮、半夏等健脾化痰,杏仁、桔梗宣降肺氣。
代表方劑可參考涼膈散加減,或滌痰湯化裁,隨證配伍息風之品。若症見驚癇,可佐以定癇丸之類方藥。
古籍論述
《普濟方》指出此症與胎中受邪相關,強調孕母調攝之重要性。後世醫家如《幼科發揮》亦論及胎病多因「母氣不調,胎毒內蘊」,而風痰為患,需從母子同治著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