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病結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病結熱

病證名,出自《普濟方》,指初生兒出生後腹壁青筋暴露,時而膨脹、時而消退,觸按虛軟,並伴有呃逆聲,日夜不休。此證多因胎兒在母體時,孕母過食生冷,導致腸鳴、腹瀉等寒濕內蘊之象,胎兒稟受母體寒氣,臟腑虛寒,氣機凝滯,遂成此疾。

病因病機
胎病結熱的成因,與母體妊娠期間的飲食及體質密切相關。中醫認為,孕母過度攝取生冷寒涼之物,易傷脾胃陽氣,使寒濕內生,繼而影響胎兒。胎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若稟賦母體寒濕之氣,易致中焦虛寒,氣機升降失常,腹中寒凝氣滯,故見腹壁青脈、腹脹時作、呃逆不止等症。

臨床表現

  1. 腹壁症狀:腹壁青筋顯露,觸之虛軟,時脹時消。
  2. 消化道症狀:呃逆頻作,聲響不斷,腸鳴漉漉,甚或腹瀉。
  3. 全身表現:患兒多面色青白,手足不溫,啼哭無力,反映內臟虛寒之象。

治療原則
溫中散寒、健脾行氣為主,旨在恢復中焦陽氣,散除內寒,調暢氣機。

方藥運用

  1.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 基礎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補益脾胃;陳皮、半夏(二陳湯)化痰燥濕;木香、砂仁理氣溫中。
    • 加減:若寒象甚者,可加乾薑、吳茱萸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腹脹明顯者,酌加厚朴、枳實以行氣除滿。
  2. 其他參考方劑

    • 理中湯:適用於中焦虛寒顯著者,以乾薑、人參、白朮、甘草溫補脾陽。
    • 附子理中湯:若兼腎陽不足,可加附子以溫補下焦。

病機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中醫所述「胎病結熱」的腹壁青筋、腹脹等症狀,與現代醫學「新生兒腸功能紊亂」或「先天性脾胃虛弱」有一定相似性。中醫從「母病及子」的角度,強調妊娠期調理的重要性,認為母體寒濕內停可直接影響胎兒體質,形成先天虛寒之證。

總結
此證屬先天虛寒,治當重視溫養脾胃,藥物配伍宜兼顧補虛與行氣,以標本兼治。通過調理中焦氣機,使陽氣復振,寒邪得散,則諸症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