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

瘡瘍為中醫外科常見病名,首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如「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及「四之氣,寒雨降……癰腫瘡瘍瘧寒之疾」。古代泛指多種體表外科疾患,後世則將外科病症分為瘡瘍與雜證兩大類,瘡瘍主要指因邪毒內侵、氣血凝滯所致之體表腫瘍、潰瘍及相關皮膚病變。

病因病機

瘡瘍多因外感六淫邪毒(如風、熱、濕、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或外傷感染,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絡阻塞,熱毒蘊結,腐肉敗血而成。其病機關鍵在於「氣血凝滯」,若熱毒熾盛,則化腐成膿;若正氣不足,則瘡瘍難斂,遷延不癒。

分類與臨床表現

瘡瘍範圍廣泛,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腫瘍:體表局部腫脹,未潰破者,如癰、疽初期。
  2. 潰瘍:瘡面破潰流膿,久不癒合,如癰疽潰後、臁瘡。
  3. :氣血受毒邪壅塞而發,紅腫熱痛,範圍較大,易潰膿。
  4. :分有頭疽與無頭疽,深部組織潰爛,病程較長,如附骨疽。
  5. 疔瘡:形小根深,堅硬如釘,多發於顏面、手足,毒勢猛烈。
  6. 癤腫:淺表局限性化膿性炎症,易潰易癒。
  7. 流註:毒邪流竄,多發性膿腫,此起彼伏。
  8. 流痰(骨癆):陰寒痰濕凝滯,如骨關節結核。
  9. 瘰癧:頸腋淋巴結結核,串珠狀結塊,破潰後成鼠瘡。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瘡瘍強調辨證分型,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

  • 熱毒蘊結:局部紅腫灼痛,伴發熱口渴,宜清熱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
  • 氣血瘀滯:腫硬疼痛,色暗不紅,宜活血散瘀,方用仙方活命飲。
  • 陰寒凝滯:瘡色晦暗,漫腫無頭,宜溫陽散寒,方用陽和湯。
  • 氣血虛弱:潰後膿稀難斂,宜補益氣血,方用托裏消毒散。

外治法則根據瘡瘍分期選用箍圍藥(如金黃散)、提膿祛腐藥(如九一丹)、生肌收口藥(如生肌玉紅膏)等。

瘡瘍之證治散見於歷代外科典籍,如《外科正宗》、《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臨床需結合具體病症細究其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