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病驚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病驚熱
胎病驚熱為嬰兒常見病證之一,首載於《普濟方》。此證多因胎中受熱,或出生後調護失宜,致驚熱內蓄,擾亂心神,表現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初起發熱綿綿,繼則雙頰潮紅,易受驚恐,聲響稍大或見異物即惕惕不安,甚則肢體驚跳。
病因病機
- 胎中受熱:孕母過食辛熱,或情志鬱結化火,熱毒傳於胎兒,蘊結心肝。
- 外邪引動:嬰兒形氣未充,腠理疏鬆,外感風熱邪氣,引動內伏之熱,風火相煽,上擾神明。
- 乳食所傷:哺乳不節,積滯生熱,熱灼津液,筋脈失養而動風。
臨床表現
- 初期:身熱不揚,體溫波動,精神倦怠,面色少華。
- 後期:面頰紅赤,易驚易恐,聞聲則悸,觸物則懼,睡眠不安,時有驚啼,或見手足微搐。
- 舌脈:舌尖紅,苔薄黃或白膩;脈象細數或弦急。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熱定驚為主要原則,根據證候輕重選方:
- 輕證:熱勢不盛,驚惕輕微,可選鉤藤飲加減,以平肝熄風、清心除煩。
- 重證:高熱驚躁,痰鳴氣粗,宜用涼驚丸(黃連、龍膽草、青黛等)瀉火化痰,開竅定驚。
- 兼夾證:
- 若挾乳食積滯,加焦山楂、麥芽消導和胃。
- 若陰津耗傷,唇乾煩渴,配生地、麥冬滋陰清熱。
辨析要點
此證需與急驚風、慢脾風鑑別:
- 急驚風:起病驟急,抽搐劇烈,多伴神昏,屬實熱閉證。
- 慢脾風:久病虛羸,抽搐緩慢,多因脾腎陽衰,屬虛風內動。
胎病驚熱則以驚恐躁動為特徵,熱勢較緩而心神不寧為主,病位多在心肝兩經。
古籍論述
《幼幼集成》提及:「嬰孩驚熱,由胎毒未清,或乳火內擾,法當涼膈安神。」亦強調胎熱與後天調養失當之關聯,治療需標本兼顧,既清餘熱,亦調護中焦。
(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詳述病因、證候及治法,未涉現代醫療建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