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病作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病作熱

病證名,首見於《普濟方》,屬嬰兒先天熱證之一,多因胎中受熱,或母體積熱傳於胎兒所致。臨牀表現為目眵多淚、二便不利,甚則便下血水;若熱熾生風,可見手足拘緊拳握、足部抽搐、目睛斜視,或身軀不自主掣跳。此證根源在於胎毒鬱熱,兼夾風動,病機涉及心肝二經熱盛,或兼肺胃鬱火上炎。

治法以清熱透邪為先,佐以熄風緩痙。

  • 初期熱盛:宜選大連翹飲子(連翹、柴胡、黃芩等),清解三焦鬱熱,疏利竅絡,使熱毒從表裏分消。
  • 後期風動:繼用消風散(防風、蟬蛻、僵蠶等),滌痰疏風,柔肝定搐。若兼陰傷,可佐生地、麥冬以養陰潤燥。

配伍思路上,須辨熱與風之輕重:若熱重於風,可加梔子、黃連瀉火;若風象明顯,酌增鉤藤、羚羊角粉平肝熄風。古籍《幼科釋謎》亦提到,此證若久延不治,熱邪深伏,可能轉為慢驚風,故早期清解尤為關鍵。

附註:此證與「胎驚」「胎熱」有別,彼等多見驚啼或皮膚赤爛,而「胎病作熱」特徵在於熱邪引動筋脈拘急,且伴有二便異常,臨證需詳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