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不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不長

病名:胎不長,又稱「胎不長養」、「蔭胎」、「臥胎」,首見於宋代《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三。指妊娠期間,胎兒發育遲緩,孕婦腹部增大程度明顯小於應有之妊娠月份,甚至停滯不前。此病與現代醫學之「胎兒生長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有相似之處,然中醫著重於氣血失調、臟腑虛損之病因探討。

病因病機

  1. 氣血虛弱:孕婦素體不足,或因久病、勞倦損傷氣血,致胎失所養。《景岳全書》云:「血氣不足,則胎元失養。」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虛則濡養失職,胎失血氣滋榮,故生長遲滯。
  2. 脾胃虛弱: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若孕婦脾胃虛弱,難以化生氣血,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均可致胎萎不長。《婦科玉尺》指出:「脾土虛衰,不能運化精微以養胎。」
  3. 腎精虧虛: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發育。若孕婦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傷腎,腎精虧虛,則胎元失於溫煦滋養,致發育受阻。《傅青主女科》強調:「腎氣虛則胎不固,精血少則胎不長。」
  4. 衝任失調: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若衝任二脈氣血不足,或受寒熱瘀滯,皆可影響胎兒營養供給。

臨床表現
孕婦腹部膨隆緩慢,子宮底高度低於妊娠週數,或經產科檢查發現胎兒體重增長不足。可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頭暈心悸、納差便溏等氣血兩虛或脾胃虛弱之症。

辨證論治

  1. 氣血兩虛證

    • 主症:腹部增大不明顯,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懶言,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 治法:益氣養血,滋養胎元。
    • 方藥八珍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或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加黃芪、肉桂)。
  2. 脾胃虛弱證

    • 主症: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齒痕,脈濡緩。
    • 治法:健脾和胃,益氣養胎。
    • 方藥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加黃芪、砂仁;若中氣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朮、陳皮、升麻、柴胡、當歸、甘草)。
  3. 腎精虧虛證

    • 主症: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 治法:補腎填精,溫養胎元。
    • 方藥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合左歸丸(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

鑒別診斷

  • 胎死不下:胎兒已亡,但未排出母體,常見妊娠反應消失,胎動停止,腹部不增大,甚或縮小,可通過脈象(沉澀或結代)及超音波檢查鑑別。
  • 羊水過少:腹部增長緩慢,但胎兒發育未必遲滯,需結合產科檢查判別。

中醫治療胎不長,強調辨證施治,以調補氣血、健脾益腎為核心,輔以情志調攝與飲食調理。歷代醫家如張景岳、傅青主等皆有相關論述,可進一步參考《類經》、《傅青主女科》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