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不長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不長養
病名
「胎不長養」一詞首見於清代醫家張璐所著《張氏醫通‧卷十》,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與「胎不長」同義,指妊娠期間胎兒發育遲緩,未能依正常時序生長。此證屬「胎弱」範疇,多因母體氣血虧虛或胞宮失養,致使胎元不得充盛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胎兒之生長全賴母體氣血濡養及腎氣固攝。若孕婦素體虛弱,或脾胃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不足;或腎精虧損,沖任不固;亦有因情志抑鬱,肝氣不舒,氣滯血瘀,阻滯胞脈,皆可導致胎失所養。此外,若孕期感受外邪,或飲食勞倦損傷正氣,亦可能影響胎元發育。《婦科心法》提及:「胎氣本乎血氣,血衰則胎不榮,氣弱則胎不運。」
辨證分型
- 氣血兩虛型:孕婦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頭暈心悸,舌淡苔薄,脈細弱。因氣血不足,無以滋養胎元。
- 脾腎陽虛型: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脈沉遲。脾虛則精微不布,腎陽衰則胞宮失於溫煦。
- 肝鬱血滯型:胸脅脹痛,煩躁易怒,舌暗或有瘀斑,脈弦澀。氣滯血瘀,胞脈受阻,胎失濡養。
治療原則
以「補益氣血、調養沖任」為主,依證型施治:
- 氣血虛者,可用《胎產心法》之「八珍湯」加減,或「歸脾湯」健脾養血。
- 脾腎陽虛者,宜「艾附暖宮丸」合「右歸丸」溫補脾腎。
- 肝鬱血滯者,選「逍遙散」疏肝解鬱,佐以「壽胎丸」固腎安胎。
此證需與「胎死不長」(胎萎不長)鑒別,後者多見胎動停止、脈象沉澀,屬胎元已敗之候。而「胎不長養」側重於胎兒生機未絕,然因養分不足所致發育遲滯,及時調治可望改善。歷代醫家如張景岳、傅青主皆強調「調母即所以安胎」,故治此證當以母體臟腑氣血為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