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赤風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赤風眼為中醫眼科病證名,首載於《本草綱目》,屬新生兒眼疾範疇。其病因病機主要為嬰兒初生之際,腠理未密,風熱毒邪乘虛侵襲目絡,或母體孕時過食辛辣炙煿之物,致胎毒內蘊,上攻於目,發為白睛血絡瘀滯之證。

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新生兒白睛(球結膜)充血發紅,眼瞼微腫,或見淚多眵黏,嚴重者目睛畏光難睜。與成人「暴風客熱」不同處在於,本病多無明顯瘙癢疼痛,乃因嬰兒氣血未充,痛覺反應未全之故。

在病機辨證方面可分三型:

  1. 風熱客目型:白睛淺紅,淚多無眵,舌苔薄白
  2. 胎毒上攻型:白睛深紅,眼瞼腫脹,可伴面赤唇紅
  3. 肝脾鬱熱型(多見於母乳餵養嬰兒):白睛紅赤持久,時輕時重,大便黏臭

治療原則當以清熱解毒、涼血和絡為主,傳統外治法常選用黃連人乳浸液點眼,內服方藥須辨證施治。風熱客目者可用《銀海精微》清風散加減,胎毒上攻者宜選《證治準繩》涼膈散化裁,肝脾鬱熱型則以瀉黃散合導赤散調治。

本病與西醫學「新生兒結膜炎」有相似之處,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與胎毒致病因素。古籍《幼幼集成》指出:「凡胎赤目疾,皆由妊母不戒厚味所致」,強調孕母調攝對預防本病之重要性。在經絡歸屬上,本病主要涉及太陰肺經與厥陰肝經,蓋因「白睛屬肺」「目為肝之竅」,故臨床用藥多參酌兩經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