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癆
病名
- 出處與別稱
瘡癆首載於清代《外科真詮》卷上,別稱「蜣螂蛀」。此病類似現代醫學所指的「指骨結核」,屬中醫「骨癆」範疇,多因氣血虧虛、痰瘀凝滯,或外感癆蟲(結核桿菌)侵蝕筋骨所致。其特徵為患處腫脹隱痛、久不潰膿,或潰後流稀薄膿液,伴隨關節畸形、功能障礙。 -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瘡癆的成因可分為內外二端:- 內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肺腎陰虛、氣血兩虧,正氣虛弱則易受外邪侵襲。
- 外因:癆蟲乘虛而入,或久患瘡瘍(如癰疽、潰瘍等),毒邪內陷,耗傷氣血,轉為慢性虛損之證。
病機關鍵在於「正虛邪戀」,痰濕瘀血凝結於筋骨,久而化熱腐骨,形成「陰疽」或「流痰」。
-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初期患處隱痛,皮色不變,腫脹堅硬;後期潰破流膿,膿水清稀夾雜敗絮狀物,瘡口難斂,甚則骨質破壞、關節變形。
- 全身症狀:面色蒼白、形體消瘦、潮熱盜汗、食欲不振等虛癆徵象,符合中醫「陰虛火旺」或「氣血雙虧」之證。
-
辨證分型
根據病程與體質差異,可分為以下證型:- 陰虛火旺:午後潮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秦艽鱉甲散加減。
- 氣血兩虛:神疲乏力、瘡口色淡、膿稀淋漓,治宜益氣養血托毒,方選托裏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
- 寒痰凝滯:患處冷痛、畏寒喜暖,宜溫陽散寒化痰,方用陽和湯合小金丹。
-
治療原則
以「扶正祛邪」為主軸,初期重在補益肝腎、調和氣血,輔以清熱解毒;後期則需溫補脾腎、生肌斂瘡。外治可配合灸法、藥線引流或祛腐生肌膏貼敷。 - 古籍參考
《外科真詮》強調此病「非尋常癰疽可比」,需長期調養;《醫宗金鑒》亦指出,瘡癆遷延日久可致「尪羸」(極度消瘦),治療當注重補虛與殺蟲並行。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治須臨床醫師指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