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赤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赤眼

胎赤眼,又名眼胎赤,首載於《太平聖惠方》,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主要指出生後嬰兒眼部呈現赤紅之症。此病多因胎中蘊熱,或母體妊娠期間感受風熱邪毒,鬱結於內,循經上攻於目所致。

病因病機

胎赤眼之成因,以胎熱上攻為主。《諸病源候論》提及,小兒初生,臟腑脆弱,若母體於孕期過食辛熱之物,或外感邪氣,可致胎毒內蘊。此熱毒隨血脈上衝於目,灼傷絡脈,故見白睛紅赤、眵多黏結,甚則眼瞼腫脹難開。

臨床表現

患兒可見雙眼瞼緣及白睛充血發赤,眼眵分泌增多,色黃而稠,或伴輕度畏光流淚。若熱毒熾盛,可致眼瞼浮腫,甚則角膜邊緣生翳,影響視物。

中醫辨證

  1. 胎熱內盛證:目赤腫痛,眵多黃稠,煩躁啼哭,舌紅苔黃。治宜清熱解毒,方用涼膈散加減,或以黃連、金銀花等煎湯外洗。
  2. 血絡瘀滯證:赤脈纏布白睛,日久不褪,色呈暗紅。治宜涼血散瘀,可選犀角地黃湯(現以水牛角代犀角)輔以赤芍、丹皮等。

古籍記載

《太平聖惠方》指出:「小兒眼胎赤者,是初生洗目不淨,穢汁浸漬于眥中,使瞼赤爛,亦因母孕時過食熱物。」強調外邪穢毒與內熱相搏之病機。後世如《幼幼集成》更補充「凡胎赤目爛,由熱蘊肝經」,進一步聯繫臟腑,歸因於肝經鬱火。

外治法與調護

傳統中醫亦重視局部處理,如以黃連水野菊花煎汁輕拭眼周,清熱解毒。若眼瞼糜爛,可配合青黛散外敷,以收斂生肌。

胎赤眼雖多屬初生兒輕症,然其機理體現中醫「母子同病」及「胎毒致病」之理論,對辨治小兒眼疾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