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胎喘

胎喘,又稱妊娠喘,為中醫婦科病證名,首見於明代醫家趙獻可所著《邯鄲遺稿》。此症專指婦女妊娠期間出現氣喘、呼吸急促之證候,屬「妊娠雜病」範疇,其病機與妊娠期特殊生理變化及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中醫病機探析

  1. 肺腎氣虛:中醫認為「肺主氣,腎主納氣」,若孕婦素體肺腎不足,妊娠後氣血聚於胞宮以養胎,肺腎之氣益虛,氣失攝納,上逆而為喘。
  2. 痰濕阻肺:孕後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聚成痰,痰濕上壅於肺,阻滯氣機,致呼吸不利。
  3. 胎氣上逆:妊娠中後期,胎體漸大,衝任之氣受擾,胎氣上迫胸膈,影響肺氣宣降。
  4. 陰虛火旺:素體陰虛或妊娠陰血下聚養胎,陰虛生內熱,虛火灼肺,肺失清肅而喘。

證型與臨床表現

  • 肺腎兩虛型:喘促氣短、動則加劇,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
  • 痰濕犯肺型:胸悶喘咳、痰多黏稠,苔白膩,脈滑。
  • 胎氣上逆型:胸膈滿悶、呼吸不暢,煩躁不安,脈弦滑。
  • 陰虛肺燥型:乾咳少痰、咽乾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古籍文獻佐證
除《邯鄲遺稿》外,《婦人大全良方》亦提及「妊娠心腹脹滿者,由痰飲壅滯,氣逆不降」;《醫宗金鑒》則論述「子懸」證(胎氣上逼)可兼見喘滿,均與胎喘病機互通。

治療原則
調和氣機、扶正祛邪為主,需辨明虛實。虛證宜補益肺腎、益氣定喘;實證則化痰降氣、疏利胎息。用藥須避忌活血破氣之品,如《本草綱目》強調妊娠禁忌藥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