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疸(亦稱「胎黃」)為中醫兒科病證名,專指新生兒出生後周身皮膚、面目發黃之證候。此病最早記載於《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巢元方提出:「小兒在胎,其母臟氣有熱,熏蒸於胎,至生下小兒,體皆黃,謂之胎疸。」其病機核心為「胎稟濕熱」或「脾虛寒濕」,臨床須辨明虛實,分證論治。

病因病機

  1. 胎稟濕熱
    母體妊娠期間過食辛熱肥甘,或濕熱內蘊,熱毒循經傳於胎兒;或生產過程中穢濁之氣侵入兒體,鬱結脾胃,熏蒸肝膽,致膽汁外溢肌膚而發黃。此類患兒多見陽黃,症見黃色鮮明如橘皮,伴煩躁啼哭、身熱便秘、小便短赤。
  2. 脾虛寒濕
    先天元氣不足,或母體素體虛寒,胎兒脾陽不振,寒濕內生,鬱滯中焦,膽液疏泄失常而發黃。此類屬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伴精神萎靡、四肢不溫、大便溏薄。

辨證論治

  1. 濕熱胎疸(陽黃)

    • 主症:面目周身鮮黃,哭聲洪亮,口渴唇紅,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滯。
    • 治法:清熱利濕退黃。
    • 方藥茵陳蒿湯(《傷寒論》)加減,重用茵陳蒿清利濕熱,佐以梔子、大黃通腑泄熱。若熱重加黃芩、黃連;濕重加茯苓、澤瀉。
  2. 寒濕胎疸(陰黃)

    • 主症:黃色晦暗,精神疲憊,吮乳無力,舌淡、苔白滑,指紋淡紅。
    • 治法:溫中健脾,化濕退黃。
    • 方藥理中湯(《傷寒論》)合茵陳蒿,以乾薑、白朮溫運脾陽,人參補益元氣,酌加茵陳、茯苓祛濕退黃。

古籍補充

《幼幼集成》進一步闡述:「胎黃者,兒生下面目渾身皆黃如金,此胎中受濕熱也。」強調孕母調攝不當為關鍵病因;《小兒藥證直訣》則提出「脾胃虛弱,寒濕內停」之陰黃證治,完善了虛實辨證體系。中醫認為,胎疸若遷延不愈,可能轉為「疸積」(黃疸兼見腹部痞塊),提示病情深重,需注重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