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動不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動不安
病證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一》。指妊娠期間,孕婦自覺胎動異常,伴隨下墜感,並出現腰酸、腹痛或小腹脹滿不適,嚴重者可能伴有少量陰道出血。此證多因母體氣血失調、衝任不固,或外因損傷胎元,導致胎失所養,進而引發胎動不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胎動不安的發生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氣虛:母體素體虛弱,中氣不足,無力載胎,導致胎元不固。
- 血虛:陰血虧虛,胎失濡養,衝任失充,胎氣不穩。
- 腎虛:腎主生殖,腎氣不足則胎元不固,無法繫胎。
- 血熱:熱擾衝任,灼傷陰血,胎失清涼攝養。
- 外傷:跌扑閃挫或外力撞擊,直接損傷衝任,動搖胎氣。
- 毒物或藥傷:誤服毒物或藥性峻烈之品,直接損及胎元。
- 癥瘕積聚:母體胞宮素有瘀血癥塊,佔據胎位,影響胎兒生長。
辨證論治
根據不同證型,治法各異:
-
氣虛胎動不安
- 症狀:胎動下墜、小腹空墜不適,伴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舌淡脈弱。
- 治法:補氣安胎。
- 方藥:舉元煎(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升麻)加阿膠。
-
血虛胎動不安
- 症狀:胎動不安,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唇甲淡白、舌淡脈細。
- 治法:養血安胎。
- 方藥:胎元飲(人參、當歸、杜仲、白芍、熟地、白朮、陳皮、炙甘草)。
-
腎虛胎動不安
- 症狀:胎動頻繁,腰酸膝軟、耳鳴頭暈、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脈沉弱。
- 治法:補腎固胎。
- 方藥: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加杜仲、黨參。
-
血熱胎動不安
- 症狀:胎動劇烈,心煩口乾、面赤唇紅、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 治法:清熱涼血安胎。
- 方藥:保陰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藥、續斷、黃芩、黃柏、甘草)。
-
外傷所致胎動不安
- 症狀:外傷後突發胎動下墜,腰腹脹痛,或見陰道出血。
- 治法:益氣養血,固衝安胎。
- 方藥:膠艾四物湯(阿膠、艾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黃耆、白朮。
-
毒物傷胎
- 症狀:誤服毒藥後陰道下血,色紅質稀,伴顏面青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
- 治法:解毒安胎。
- 方藥:甘草、黑豆、淡竹葉濃煎頻服,重症需配合現代醫學急救。
-
癥瘕損胎
- 症狀:宿有癥塊,胎動不安伴小腹刺痛拒按,出血暗紅有塊。
- 治法:化瘀消癥,佐以安胎。
- 方藥: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加續斷、桑寄生。
補充說明
中醫治療胎動不安,首重辨明病因,調整母體氣血陰陽,使衝任調和,胎元得固。此外,不同時期的胎動不安(如妊娠早期與中晚期)用藥亦有所區別,需結合四診靈活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