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動下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動下血
病證名,見於王伯龍《養兒寶》,指妊娠期間孕婦出現腰酸腹痛,胎動不安,並伴隨陰道流血的證候。此證若逐漸加重,流血量增多,恐致流產,屬中醫婦科常見妊娠病之一。中醫理論認為,其病機多與沖任不固、氣血失調或腎氣虧虛有關,進一步可涉及肝鬱血熱或脾虛不攝等因素。
病因病機
- 腎虛不固:腎主生殖,繫胎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傷腎,導致腎氣虧虛,沖任不固,胎失所繫,則引發胎動下血。
- 氣血虛弱:孕後氣血養胎,若母體素體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化源匱乏,氣不攝血,血不養胎,則胎元不穩。
- 血熱動血:陰虛內熱,或肝鬱化火,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損傷胎絡,致胎動不安而下血。
- 外傷勞損:跌仆閃挫,或過度勞累,直接損傷沖任,氣血失和,影響胎元。
辨證要點
- 腎虛證:腰酸腹墜,頭暈耳鳴,小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
- 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氣短,流血量少色淡,舌淡嫩,脈細弱。
- 血熱證:流血色鮮紅或深紅,心煩口渴,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 外傷證:有明顯外傷史,小腹墜痛拒按,流血量多色暗,脈弦滑或澀。
相關病證鑒別
- 胎漏:僅見陰道流血而無腰腹疼痛,胎元未動,病位較淺。
- 胎動不安:以腰酸腹痛為主,或伴少量流血,尚未發展至下血明顯。
- 墮胎/小產:胎動下血若未及時調治,可演變為胎墮難留,屬妊娠中斷之重症。
中醫相關理論延伸
《婦人良方》云:「妊娠下血,因冷熱不調,七情失宜,氣血不和所致。」治法重視標本兼顧,固沖任、安胎元為本,止血為標,臨床常用方如壽胎丸(腎虛)、泰山磐石散(氣血虛)、保陰煎(血熱)等加減。此外,針灸可取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以調補脾腎,但須避開妊娠禁忌穴。
此證涉及沖任二脈及肝脾腎三臟功能,調治時需謹守病機,結合四診合參,避免濫用辛溫行血或苦寒傷胎之品,以護胎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