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胎毒是一種中醫名詞,指的是在胎育時期,小兒受到母體內的邪熱之毒影響,出生後會發生疾病。造成胎毒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沒有好好調養或是飲食過量的辛辣和熱性食物,導致邪熱之毒藏於胎兒體內,傷害胎氣而形成胎毒。

常見的胎毒症狀有發熱胎毒、發寒胎毒、發搐胎毒和發黃胎毒等。發熱胎毒症狀包括全身發熱、口乾舌赤、呼吸有熱氣、眼睛浮腫、氣急喘滿、啼叫驚煩、小便短赤和大便祕結。發寒胎毒則表現為面色青白、昏昏欲睡、吮乳後拉白色便、呼吸有冷氣、身體起寒粒、手腳彎曲、腹痛啼哭不休、甚至口噤不開。發搐胎毒症狀則包括頻繁出現抽搐、身體熱而面色青,咬牙緊閉,呼吸不順暢,腰部僵硬,雙眼仰視,啼聲極少。發黃胎毒症狀則表現為臉部和全身皮膚呈現金黃色,身體發熱,小便顏色像梔子汁,對乳食不感興趣,啼哭不止。

治療胎毒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辨證施治。對於發熱胎毒,宜清熱解毒;對於發寒胎毒,宜溫中散寒;對於發搐胎毒,宜鎮靜驚悸、通絡經絡;對於發黃胎毒,宜清熱利濕。

預防胎毒的關鍵在於孕期的保養。孕婦在懷孕期間應該注意飲食調節,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胎氣,導致胎毒的形成。此外,孕婦還應該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以免引發胎毒的發作。

胎毒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嬰兒和幼兒出現多種疾病。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胎毒對於保護嬰兒的身體健康和促進生長發育非常重要。根據《幼幼集成.胎病論》的說法,胎毒的形成與父母的先天體質有很大關係。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有遺傳性疾病,則其子女更容易患上胎毒。此外,孕婦在孕期如果不注意飲食調養,或情緒不穩定,也容易導致胎毒的形成。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身體狀態對預防胎毒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