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毒為中醫兒科專有名詞,泛指嬰幼兒因母體遺留之穢濁熱毒所引發的諸多皮膚及黏膜病證。此概念首見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幼幼集成》,書中詳載:「凡胎毒之發,如蟲疥、流丹、濕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搐、胎黃是也。」足見其臨床表現形態多元,涵蓋現代醫學所稱之新生兒毒性紅斑、脂溢性皮炎、鵝口瘡等多種病症。

病因病機探微

中醫理論認為胎毒成因主要繫於母體妊娠期間的「遺熱於胎」。具體機轉可分三途:

  1. 飲食失節:孕婦過嗜辛辣炙煿、膏粱厚味,致脾胃積熱,循經傳於胎元。《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所謂「母食毒物,胎受其氣」即指此類。
  2. 情志失調:孕時鬱怒傷肝,五志化火;或悲憂傷肺,氣鬱化熱,均可形成胎毒。明代《萬氏秘傳片玉心書》特別指出「七情之火,隱於母胞」的致病機轉。
  3. 外邪內蘊:孕婦感受時邪疫毒,未經徹底清解,邪毒內潛胞胎。清代《幼科鐵鏡》稱此為「胎中受淫熱之氣」。

證候分類與病理特徵

根據古籍記載與臨床辨證,胎毒所致病證可歸納為以下類型:

證型 主要表現 核心病機
熱毒熾盛 皮膚焮紅灼熱,見丹毒、癰瘡;口舌生瘡糜爛,分泌物黃稠 心脾積熱上炎,毒邪外發肌腠
濕毒浸淫 遍身濕疹滲液,頭面脂溢性痂皮;大便黏滯臭穢,小便短赤 濕熱壅滯三焦,浸漬營衛
風毒鬱表 皮膚遊走性風團、瘙癢無度;可見蕁麻疹樣疹子 風火相煽,搏於血分
胎黃蘊結 面目皮膚黃染,色澤鮮明如橘;煩躁啼哭,吮乳無力 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

理論延伸

宋代《小兒藥證直訣》進一步提出「胎毒伏藏」說,認為部分胎毒未於嬰兒期發作,可潛伏至童齡,成為日後疔瘡、癤腫之內因。此說與現代「過敏體質」概念隱有相通,突顯中醫對先天稟賦影響的重視。

元代《活幼心書》另載「剔口法」以防治胎毒,謂「嬰兒娩出時,急以綿裹指,蘸甘草湯拭其口」,此種口腔清潔術被視為古代預防胎毒發作的早產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