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胎毒,中醫名詞,是指小兒在胎育時期,稟受母體內蘊之毒邪,出生後而發病的。本症多由於其母在妊娠期間,失於自身調養或過食辛熱之物,邪熱之毒,隱於胞胎,損傷胎氣,而結為胎毒。
常見證候有:發熱胎毒、發寒胎毒、發搐胎毒、發黃胎毒。
發熱胎毒:遍身壯熱,口閉面赤,呼吸氣熱,眼胞浮腫,氣急喘滿,啼叫驚煩,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發寒胎毒:面色青白,昏昏多睡,吮乳瀉白,呼吸氣冷,身起寒粟,曲足握拳,腹痛啼叫不休,或口噤不開。
發搐胎毒:頻頻作搐,身熱面青,牙關緊閉,氣逆痰鳴,腰直身僵,雙目上覕,啼聲不出。
發黃胎毒:面目及全身皆黃如金色,身熱,小便如梔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
胎毒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的證候,辨證施治。發熱胎毒宜清熱解毒;發寒胎毒宜溫中散寒;發搐胎毒宜鎮驚通絡;發黃胎毒宜清熱利濕。
胎毒的預防,重在孕期保養。孕婦在孕期應注意飲食調養,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胎氣,導致胎毒的形成。此外,孕婦還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以免導致胎毒的發作。
胎毒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嬰幼兒多種疾病,因此早期診治胎毒,對於保護嬰幼兒的身體健康,促進生長發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幼幼集成.胎病論》中說:"胎毒者,即父母命門相火之毒也。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道家謂之下丹田也。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純粹之精,熔液而成胎,淫佚之火,蓄之則為胎毒矣。蓋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人之欲也;成胎之後,其母之關係尤緊。凡思慮火起於心;恚怒火生於肝;悲哀火鬱於肺;甘肥火樍於脾;淫縱火發於腎,五欲之火隱於母胞,遂結為胎毒。凡胎毒之發,如蟲疥流丹,濕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興夫胎熱胎暴,胎搐胎黃之類是也。若失七日之臍風,百日之痰嗽,半歲之真搐,一周之流丹,此又毒之至酷至烈,而木可解者也。"
胎毒的形成,與父母的先天體質有很大關係。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有遺傳性疾病,則其子女更容易患上胎毒。此外,孕婦在孕期如果不注意飲食調養,或情緒不穩定,也容易導致胎毒的形成。
胎毒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的證候,辨證施治。發熱胎毒宜清熱解毒;發寒胎毒宜溫中散寒;發搐胎毒宜鎮驚通絡;發黃胎毒宜清熱利濕。
胎毒的預防,重在孕期保養。孕婦在孕期應注意飲食調養,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胎氣,導致胎毒的形成。此外,孕婦還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以免導致胎毒的發作。
胎毒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嬰幼兒多種疾病,因此早期診治胎毒,對於保護嬰幼兒的身體健康,促進生長發育,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