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毒瘡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毒瘡疥

病證名,首見於《證治準繩·幼科》,又稱風瘡,屬中醫兒科常見皮膚疾患,多因胎毒內蘊,外發肌表所致。

病因病機
胎毒瘡疥之成因,主要與母體妊娠期間積熱內蘊,或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致使胎毒遺留於嬰兒體內有關。胎毒鬱久化熱,外透肌膚,遂發為瘡疥。此外,產後護理不當,如衣被過厚、室温過高,亦可助長濕熱之邪外發,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初期皮膚呈現乾癬狀,表面粗糙,瘙癢難忍;漸進則患處潰破,膿水淋漓,甚則結痂成片,色多暗紅或黃褐。若反覆發作,可致皮膚增厚,色澤沉著。此症多見於嬰兒頭面、四肢等處,嚴重者可遍佈全身。

治法方藥
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祛風利濕為主。常用方劑如:

  1. 黃連解毒湯:適用於熱毒壅盛者,可加減金銀花、連翹以增強清熱之力。
  2. 消風散:針對風濕浸淫之證,佐以白鮮皮、地膚子以祛風止癢。
  3. 外治法:可選用黃柏、苦參煎湯外洗,或塗抹青黛散以燥濕斂瘡。

鑑別診斷
需與奶癬(嬰兒濕疹)、熱瘡(單純疱疹)等相區別。奶癬多因脾胃濕熱,皮疹以丘疹、水疱為主;熱瘡則係風熱夾毒,常見簇集性小水疱,周邊紅暈明顯。

此症雖多見於嬰幼兒,然其病機與外治原則,亦可參照胎毒瘡瘍之相關論述,視證候輕重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