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毒瘡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毒瘡瘍
病證名,出自《證治準繩·幼科》,指因胎毒鬱積而發的皮膚瘡瘍,常見於嬰幼兒。中醫認為,胎毒多由母體孕時濕熱內蘊,或過食辛辣厚味,熱毒傳於胎兒,蘊結肌膚所致。其症狀可見皮膚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流膿,或伴發熱煩躁,舌紅苔黃等熱毒熾盛之象。
病因病機
胎毒瘡瘍主要與胎稟熱毒有關。孕母若素體陽盛,或孕期飲食不節,過食辛熱炙煿之物,導致熱毒內生,透過胎盤傳於胎兒。胎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熱毒鬱於肌腠,不得宣泄,遂發為瘡瘍。此外,若嬰兒出生後護理不當,如衣被過厚、悶熱潮濕,亦可能引動胎毒,誘發瘡瘍。
治法方藥
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常用方劑如下:
- 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 功效:清熱解毒,消散癰瘡,適用於熱毒熾盛之瘡瘍初起。
- 仙方活命飲(《外科發揮》):
- 組成:白芷、貝母、防風、赤芍、當歸尾、甘草節、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金銀花、陳皮。
-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排膿生肌,適用於瘡瘍膿成未潰或已潰者。
若兼見大便秘結,可加大黃、梔子以瀉火通便;若熱毒熾盛,高熱不退,可加黃連、黃芩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其他療法
外治可配合金黃散(《醫宗金鑒》)調敷患處,或取黃連膏塗抹,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鑑別診斷
胎毒瘡瘍需與胎赤(嬰兒頭面皮膚紅赤)、胎斂瘡(類似濕疹)等區分。胎赤多為血熱風燥,治宜涼血祛風;胎斂瘡則偏濕熱蘊膚,治療以清利濕熱為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