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胎毒發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胎毒發丹

病名
胎毒發丹,又稱胎熱丹毒,乃嬰幼兒常見之丹毒病症,見載於《證治準準·幼科》卷三。此症多因胎中蘊熱,或母體濕熱毒邪傳於胎兒,出生後鬱而化火,發於肌表所致。

病因病機

  1. 胎熱內蘊:孕母過食辛熱厚味,或情志鬱結化火,熱毒內熾,透過胎盤傳於胎兒,蘊結體內。
  2. 外邪引動:嬰兒腠理未固,若感受風熱邪毒,或衣物摩擦、濕熱薰蒸,誘發內蘊之熱毒外發成丹。
  3. 血分熱盛:熱毒熾盛,鬱於血分,化火生風,搏於肌膚,致氣血壅滯,發為赤丹腫痛。

臨床表現

  • 皮損特徵:皮膚突發片狀紅斑,色赤如丹,焮熱腫脹,邊緣略隆起,觸之灼手,多見於頭面、四肢,或蔓延至胸腹。
  • 全身症狀:或伴發熱煩躁、啼哭不安、口乾唇紅,甚則驚搐,舌質紅、苔薄黃,指紋紫滯。

證候分型

  1. 風熱毒襲:丹疹色鮮紅,發熱惡風,兼見咳嗽流涕,治宜疏風清熱解毒。
  2. 濕熱搏結:丹腫處多有水皰滲液,苔黃膩,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3. 血熱熾盛:丹色深紅紫黯,高熱神昏,需急瀉火涼血。

古籍論述
《證治準繩》指出,此症「由母體熱毒遺於胞胎」,強調胎傳因素;《幼幼集成》進一步辨明,發丹者多因「血熱留滯經絡」,與胎元火旺相關。

治療原則
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為主,內服外治並重:

  • 內治:選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現以水牛角代犀角)加減,濕盛者合萆薢滲濕湯。
  • 外治:以金黃散調敷,或紫草油塗搽,助消腫止痛。

備考
此症與西醫「新生兒丹毒」或「急性蜂窩組織炎」有相似之處,然中醫更重視「胎毒」與體質關聯,治療時需兼顧調理先天伏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