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口不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瘡口不合,中醫病名。指瘡瘍潰後久不斂口。多因正虛邪戀所致。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瘡口不合,膿水清稀,脈虛神疲者,治宜補益氣血,可用八珍湯;如形瘦色悴,口乾咽燥,舌紅脈數者,應滋補肝腎,以六味地黃丸加減;若瘡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脈細微,舌淡苔薄者,宜用桂附八味丸培補腎陽;若見脾胃虛弱,食欲欠佳者,可用四君子湯健脾養胃;若瘡口膿血將盡,腐肉已脫,治宜生肌收口,外敷用藥亦應審辨傷口,分別使用去腐、去腐生肌、生肌等不同藥貼。如紅升丹、白降丹、生肌散、八寶丹等。”

瘡口不合,是指瘡瘍潰後久不斂口。多因正虛邪戀所致。

臨床表現:

  1. 膿水清稀,脈虛神疲者,治宜補益氣血,可用八珍湯。
  2. 形瘦色悴,口乾咽燥,舌紅脈數者,應滋補肝腎,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3. 瘡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脈細微,舌淡苔薄者,宜用桂附八味丸培補腎陽。
  4. 見脾胃虛弱,食欲欠佳者,可用四君子湯健脾養胃。
  5. 若瘡口膿血將盡,腐肉已脫,治宜生肌收口,外敷用藥亦應審辨傷口,分別使用去腐、去腐生肌、生肌等不同藥貼。如紅升丹、白降丹、生肌散、八寶丹等。

【古籍原文】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瘡口不合,膿水清稀,脈虛神疲者,治宜補益氣血,可用八珍湯;如形瘦色悴,口乾咽燥,舌紅脈數者,應滋補肝腎,以六味地黃丸加減;若瘡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脈細微,舌淡苔薄者,宜用桂附八味丸培補腎陽;若見脾胃虛弱,食欲欠佳者,可用四君子湯健脾養胃;若瘡口膿血將盡,腐肉已脫,治宜生肌收口,外敷用藥亦應審辨傷口,分別使用去腐、去腐生肌、生肌等不同藥貼。如紅升丹、白降丹、生肌散、八寶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