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口不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口不合
病證名,指瘡瘍潰破後,傷口經久難以癒合之症。首載於《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屬中醫外科常見病證,多因正氣虛弱、餘邪未清,或氣血失調、臟腑功能不足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瘡口不合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氣血兩虛:正氣不足,無力推動瘡口生肌長肉,常見於久病體弱或年高患者。
- 肝腎陰虛:陰液虧損,虛火內灼,導致瘡口乾枯、膿水稀少。
- 脾腎陽虛:陽氣衰微,無法溫煦瘡口,致瘡色晦暗、肢冷脈微。
-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不足,瘡口缺乏營養而難斂。
- 餘毒未清:瘡瘍雖潰,然毒邪殘留,阻礙新肌生長。
辨證論治
根據臨床表現,治法各異:
-
氣血兩虛證
- 主證:瘡口膿水清稀,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脈虛弱。
- 治法:補益氣血。
- 方藥:八珍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減。
-
肝腎陰虛證
- 主證:瘡口乾澀,形瘦色悴,咽乾舌紅,脈細數。
- 治法:滋補肝腎。
- 方藥: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加減,可酌加麥冬、沙參養陰生肌。
-
脾腎陽虛證
- 主證:瘡口肉色灰暗,肢冷自汗,舌淡苔薄,脈沉細。
- 治法:溫補脾腎。
- 方藥:桂附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含附子、肉桂、熟地等)加黃芪、黨參益氣托毒。
-
脾胃虛弱證
- 主證:瘡口癒合遲緩,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 治法:健脾和胃。
- 方藥: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加陳皮、砂仁醒脾助運。
-
餘毒未清證
- 主證:瘡口周邊紅腫,膿液稠濁,或有腐肉未脫。
- 治法:清解餘毒,化瘀生新。
-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托裡消毒散加減。
外治法
外敷藥物需依瘡口狀態選用:
- 腐肉未脫:用紅升丹、白降丹等化腐提毒。
- 腐去新生:改用九一丹、五五丹等去腐生肌。
- 膿淨肌生:以生肌散、八寶丹等生肌收口,促進癒合。
古籍參考
《外科正宗》強調「肌肉不長,由氣血不充」;《醫宗金鑑》則指出「潰後不斂,當審虛實」,均說明瘡口不合需辨明虛實,內外兼治。此症調理需時,尤重扶正固本,方能漸收全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